郑州位居河南省中部偏北,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1928年3月建市,常住人口1282.8万人,总面积7567平方公里,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1384.5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79.4%。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也是加快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依托良好的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郑州迈上了提质进位发展快车道,构筑形成了“城市六势”:一是战略叠加优势。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赋予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自贸区郑州片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大数据综试区等发展平台,大交通、大开放、大产业、大文化、大生态的势能叠加,带动郑州加速成为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二是区位交通优势。是全国12个最高等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全国唯一的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率先在全国建成“米”字形高铁网,2小时高铁圈覆盖国内4亿人口的生活和消费,2小时航空圈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和市场,可支撑人流、物流、信息流快速中转集聚。三是内陆开放优势。郑州机场开通航线245条,客货运量连续多年中部双第一;中欧班列(中豫号)通达世界130多个城市,累计开行超过6000班,获批建设中部唯一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网上丝绸之路”近年来保持20%以上增长,跨境电商“1210监管模式”全国推广;依托铁海、公海联运建成内陆“无水港”,是内陆地区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城市,带动郑州加速融入新发展格局。四是产业基础优势。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等工业六大主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智能手机产量约占全球1/7、宇通客车产量约占全球1/8、速冻食品占据全国60%以上市场,中铁盾构的异形盾构技术领跑国际,郑商所期货交易的“郑州价格”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郑州制造日益凸显。五是历史文化优势。全市拥有不可移动文物8651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项15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83项,8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6000多年的大河村文化、5300多年的仰韶中晚期文化、3600多年的商代王城文化,生动解密了中华文明起源。六是人力资源优势。背靠1亿人口的大省、1.86亿人口的中原城市群,“十三五”年均增长60.6万人,规划到2035年人口规模1800万,2022年留郑入郑大学生20多万人,未来五年将引进青年人才100万人,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创新创业综合体面积近千万平方米,是全国第8个市场主体超百万的省会城市、总数超180万,彰显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郑州市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及郑州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主动承载“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的职责使命,锚定“两个确保”,开展“三标”活动,实施“十大战略”,加快“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和郑州都市圈建设,全面推进国家中心城市提质进位发展。先进制造业高地方面,着力打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机器人、元宇宙、区块链、未来网络、氢能与储能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抢滩布局,让更多“豫字牌”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创新和人才高地方面,以中原科技城建设为龙头,集聚先进生产要素,推动中原科技城和高新区“一区两园”联动发展,加快引进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构建“人才+项目+资本+场景”协同引才模式,加速打造国家区域科创中心。开放高地方面,放大拓展“四条丝路”协同发展优势,高水平建设自贸区郑州片区2.0版,加快建设RCEP示范区,“组团出海”拓市场抢订单,更好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国际化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方面,走好“枢纽+开放+产业+平台”发展路子,提升“通道+枢纽+物流”优势,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枢纽偏好型产业,着力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方面,塑造“行走郑州·读懂最早中国”文旅主品牌,打造“山河祖国”文化标识,推进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国家博物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商代王城遗址保护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构建“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全景式中华文明集中展示体系。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面,实施特色服务消费提升、国际消费集聚等九大工程,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和网红打卡地,面向全国招引一批头部消费品牌店,集聚一批河南“老字号”,营造国际化消费场景,让消费成为扩内需稳经济“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