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
试点城市(园区)
创新驱动示范市(区)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新材料产业 新能源产业

一、区域定位

常州,简称“常”,别称“龙城”,是江苏省13个省辖市之一。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现辖溧阳一个县级市和金坛、武进、新北、天宁、钟楼五个行政区。市域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28万。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先进制造业基地。202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805亿元,位居全国第26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稳居全国前10位。

二、产业基础及特点

常州以实体经济见长,工业门类齐全,国家制造业41个大类中常州有36个。2020年位列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第17位,工业企业数量近6万家,国家单项冠军企业1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中国工业大奖、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均列全国地级市第一。近年来,常州通过工业智造明星城建设,加速壮大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十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新基建七大领域全面覆盖。

三、科教资源

2020年,常州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全国地级市第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8%,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19件,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7年全省第一。目前,全市拥有高校18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02家,国家级“三中心”16个,独角兽企业3家,上市企业77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684家。拥有5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其中2个国家高新区,常州科教城荣膺中国最佳创业园区第一名,中以常州创新园成为中国和以色列两国政府签约的唯一共建园区。建有国家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区域示范基地(武进)和常州、武进2个国家高新区省级众创集聚区。天合光能建成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市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1项。

四、发展方向及规划

智能制造装备。目前,常州市已成为全国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等重要生产基地,全市装备制造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超52%。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拥有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3项,省级智能工厂4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31家,16个项目列入工信部工业强基示范项目,形成了以智能机器人、智能工程机械、智能农机、智能数控装备、智能轨道交通装备以及智能制造核心零部件等相关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2020年规上产值达1422亿元。

先进碳材料。先进碳材料产业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规模占全国新型碳材料总产值的15.3%,其中石墨烯产业综合发展水平领跑全球 ,产业规模占全国总产值的30%左右,碳基纤维复合材料产业水平领军全国。拥有中简科技、宏发纵横、碳元科技、第六元素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石墨烯粉体和薄膜两大基础性材料实现规模化量产,居全国石墨烯产业发展前列,先后斩获10项全球第一。

五、合作基础

创新融通组织

海智工作基地

世界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博览会

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

六、服务需求

1. 双创平台建设需求争创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国家级海智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器)等,汇聚政府、企业、资本、院校、载体和服务六个方面的力量,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众创孵化基地。

2. 学会高端资源需求对接两院院士和国家级学会资源,围绕智能制造、先进碳材料两大重点支持产业和新能源、工业互联网、输变电装备三大培育产业中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开展对接合作,在常州举办相关的全国性研讨会、技术交易会、展览会、成果发布会等活动,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制定特色行业标准。

3. 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国家级学会专家以“技术经理人”、“首席科学家”、“科技服务站”等多种形式开展线上线下技术咨询服务,加速专家、学会与企业技术和项目对接,大力开展中国科协科技信息成果和创新方法落地推广应用。

4. 创新创业人才需求重点围绕常州特色产业联手打造国际人才路演活动平台。紧扣我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通过与国家级学会联办行业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路演和创业考察等活动,引导名校教授、学生、行业领军人才入常考察对接,落地投资创业。

5. 科经融合机制探索构建政产学研金合作平台、新品研发与技术攻关平台、学术交流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共同开展院士协同创新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海智基地等载体建设;推进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在智能制造和先进碳材料两大产业领域内培育融通创新组织,建设产业联盟、技术联合体,产学研联合体、企业家联合体等创新联合体。积极对接国家级专家团队,以聘任市级专家顾问的形式,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

 

为城市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