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间作、植物-微生物互作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的机制及其调控、连作障碍消减的生物学机制及其应用以及新型功能性水溶肥研发和绿色智能肥料研制等研究。曾主持国家级“十二五”科技部支撑项目1项、科技部863项目1项、“十三五”和“十四五”科技部重点专项课题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参加5项。相关研究获得北京市、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土壤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授予的“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发表文章60余篇,著作教材10余部,授权专利17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在广西金穗农业公司建立的科技小院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康乃尔大学、荷兰Wageningen University、瑞士University of Zurich有长期的合作研究。为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创新的理论和重要的技术支撑。
开展了功能水溶肥料研制与产业化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抗线虫植物源活性物质功能水溶肥料系列产品的开发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推广应用。2018年至今,系列功能水溶肥产品在广西香蕉、火龙果、河北、北京和宁夏的番茄、山东葡萄、黄瓜、大姜和桃等作物上进行了示范推广,面积达400亩。在多个地点的示范试验表明,减肥10%下增施功能性载体水溶肥可显著降低番茄和香蕉根系内根结线虫数量,提高植株生物量和产量,提高产品品质,同时减肥10%加功能性载体水溶肥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达到减肥增效的目的,根据示范推广结果,以上技术的节肥增收效果良好,社会生态效益显著。这些产品对土传病害中的根结线虫防治效果优异,可初步代替化学农药治理根结线虫病害,能有效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且效果稳定,是一种经济有效、绿色安全的措施,对作物提质增效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建立了香蕉、火龙果减肥增效技术模式,通过对香蕉、火龙果养分吸收规律、根层调控措施等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了香蕉、火龙果增效技术模式和香蕉减肥增效技术规程并进行示范应用。采用减肥增效技术模式产量提高10-15%,养分投入总量减少41-50%,养分效率提高72%-153%,这对热区典型经济作物高产高效和优质绿色产品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研发了能够高效吸收养分、改善作物营养品质、防治土传病害和抗盐碱的一系列功能菌株和微生物菌肥并获得多项授权专利,目前授权的多项专利包括功能物质及其应用、功能菌株的获得,为进一步研发功能性特色肥料和微生物菌肥提供了独特的资源,将对通过绿色智能肥料研发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中地产田产能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