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后,回到了家乡就职于呼伦贝尔市草原工作站(呼伦贝尔市草原科学研究所),工作主要是以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为主,消灭草原三害(鼠害、虫害、毒草害)、指导人工草地建设是主要的工作内容。组织实施了草原狼毒大戟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工作,通过试验防治区优牧牧草比例提高35%以上,优质牧草产量提高50kg/亩,为全市毒草防治工作树立了典范。通过多年研究,组织编制形成了呼伦贝尔市地方标准“狼毒大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草种业作为我国草原生态修复与草业发展的“芯片”,是我国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工作以来参加了内蒙古高原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项目,2012年开始,对呼伦贝尔优质野生植物种子进行收集整理,收集整理了优良牧草种质资源100余份,通过优质种子资源的收集培育驯化优良牧草品种,目前多数品种在生态修复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项目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丰收壹等奖,并获得内蒙古自治区高产优质牧草产业创新人才团队。2018年以来,为更好更快的恢复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原貌,有效推进内蒙古天然草原的生态修复,与呼伦贝尔苍润草业公司合作,并向中科院植物所申请引进“中科一号”羊草,并得到了支持。目前在呼伦贝尔境内建设“中科一号”羊草种子田已近3万亩,将成为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的建设提供优异的生物材料和种质资源。通过对“中科羊草”进行种子扩繁,不仅满足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建设需要,同时为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对种质资源保护、草原生态修复、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加了呼伦贝尔市野生乡土草种培育项目,团队培育出山野豌豆、红三叶等适宜在高寒干旱地区种植的优质牧草品种。为草原生态的恢复与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呼伦贝尔市草产业发展、畜牧业转型升级和草原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工作中,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了自治区草原生态修复技术项目,组织编制退化草原修复方案,累计指导实施退化草原修复面积100余万亩,组织指导苜蓿、羊草等草种扩繁基地建设30余万亩,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