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明,男,1956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本科就读于武汉地质学院物探系。1982年2月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任教。1987年5月晋升为讲师,1992年10月晋升为副教授,2004年7月晋升为教授。1994年至1998年担任地球物理实验室主任。现任测控技术与仪器教研室主任,兼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点的负责人。
在教学方面,曾主讲《电路分析基础》、《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法技术》、《地学仪器》等本科生课程及《地球物理仪器》、《海洋电磁信息探测》等硕士研究生课程。负责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和仪器科学与技术硕士专业的教改与建设,培养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上述两个专业的首批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在所指导的学生中,有荣获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创新杯特等奖、在科技刊物上发表文章、取得优秀学士论文称号的本科毕业生;有获得国家专利、署名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检索刊物上发表论文、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取得优秀硕士论文称号的硕士毕业生;也有在不同岗位上担任技术或行政领导,主持国家级项目,现已成为副教授或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在科学研究方面,参与或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军队级的重大项目,与课题组的同志一起,多次填补国内电磁探测领域的技术空白。1995年,首次在青藏高原进行国内超长周期大地电磁信号采集。2000年,首次从事中国海域的海洋电磁探测试验,完成百米水深的海底大地电磁场测量;2005年,首次探索中国海域大跨度多点位海陆联合进行的大地电磁场同步测量,并将原百米水深的仪器沉放记录刷新至千米;2006年,首次揭示了黄海海域中-古生界的海底介质电性结构。这些成果填补了我国海洋电磁探测的技术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该先进技术的国家之一。2007年起,结合所承担的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在国内首次进行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和海洋拖曳式电磁探测技术的研究,作业水深再次刷新至3737米。2010年至今,开展了大量的多剖面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海上作业,将上述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资源调查,为我国可燃冰资源评估提供了海量的翔实的科学数据。2016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双船拖曳式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系统研发,为我国深水油气的高效精准调查提供了高技术支撑。以上成果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海洋电磁探测这一前沿高新技术上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在发明成果方面,自主研制出多种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包括:电场差分发送机、多道震电非周期信号测试仪、广谱激电仪、海底电场传感器、五分量海底大地电磁仪、大功率海洋可控源电磁发射机、拖曳式海洋电场接收机等。所发表的科技论文近百篇,六次获得省部级奖励、获得的国家专利有二十余项。
在学术影响方面,美国《Science》杂志(1996年9月和2001年4月)、中国国土资源报(2000年8月24日)、国土资源公报(2001年3月)、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2日海外版)、中国专利发明成果大典第一卷(2002年)、北京电视台“十六大”系列片第十集—振兴之翼(2002年11月)、中国高新技术大型画册(2002年)、科技日报(2003年9月19日)、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杂志(2006年3月)、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2008年11月)、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展(2011年3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012年6月)、中国国际矿业大会(2016年9月)、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2017年6月)、中国自然资源报(2018年11月)等媒体及会展均对上述主要科研成果进行了刊载或展示。
专业: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研究方向: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拖曳式海底观测系统、水下运动目标检测、微弱地学信号采集、地球物理仪器、深部地电传感技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邮编:100083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