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背景
1978年考入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一分院)自动化系;
1982年12月在该校本科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
2. 主要经历
1983年3月-1986年11月,分配到首都钢铁公司技工学校任教员;
1986年11月-1990年11月,调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任研究实习员;
1990年11月-1999年11月,在空间中心,电泳仪研究室,工程师;
1999年11月-2003年7月,在空间中心,电泳仪研究室,高级工程师;
2003年7月-2007年5月,在空间中心,聘为空间科学实验技术研究组组长,高级工程师;
2007年5月-2009年11月,在空间中心,实验技术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2009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空间中心,实验技术室,预备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
2018年11月至2019年在空间中心实验技术室任研究员。
3. 从事工作/专业领域、专业特长
(1)从事工作
长期开展空间生命科学实验技术及设备研究、地基微重力生物效应模拟技术及设备研究、空间电推进技术研究
(2)专业领域
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检测技术、机电一体化及计算机技术应用
(3)专业特长
设备机电系统设计,安全性可靠性分析,质量管理及质量控制。
(1) 长期从事空间生命科学实验设备及技术研究工作
1)2004年参加并完成载人航天一期工程应用系统空间生命科学分系统生物大分子与细胞分离纯化子系统空间实验载荷(神舟4号)连续自由流电泳仪研制,空间飞行实验圆满完成,本人是主要参加人。获总装科技三等奖,本人排名第4。获中国科学院载人航天优秀工作者荣誉;
2)2003年5月至2006年8月,院方向项目子课题空间细胞培养与生物学效应模拟关键技术和部件研究,本人是该课题负责人,完成两项关键技术(5件部件或组件)和生物学效应模拟装置(4台回转器)共计9件硬件装置;申请发明专利3项(现已批准),已批准实用新型专利1项;
3)2006年组织申请并完成所创新项目1项,获得红外显微成像与自动调焦的课题,作为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3篇,获得专利1项;
4)2009年参与完成北京理工大学主持的863空间生物舱预研项目,本人是生物反应器结构设计与集成子课题负责人;
5)2010年4月至2013年6月参与北京理工大学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空间生物芯片仪器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中“生物芯片仪器及关键技术研究”课题,本人是课题负责人,提交装置1套;
6)2011年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完成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无人航天器微生物样品自动采集方案设计子课题,及后续空间暴露实验装置及LAMP检测设备原理样机研究子课题,两个项目申请,本人是子课题负责人;
7)2011年11月至2013年10月,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共同申请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多功能模拟空间亚磁生物培养实验平台研究”,本人是硬件研制负责人,按期提交3台核心装置,获得发明专利一项;
8)2012年至2016年12月,与浙江大学共同申请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子课题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卫星-子子课题卫星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研究”,作为硬件负责人(载荷主任设计师)组织完成星上载荷骨髓培养箱研制,并配合科学方完成空间飞行实验,圆满成功;
9)2012年至2016年12月,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共同申请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子课题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卫星-子子课题空间辐射对基因组的作用及机理研究,作为硬件负责人(载荷副主任设计师)组织完成星上载荷辐射基因盒研制,并配合科学方完成空间飞行实验,圆满成功;
10)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主持完成中科院先导专项鸿鹄计划临空间生暴露装置研制,交付3台设备,并配合科学方完成临近空间科学实验任务,
11)申请基金:与浙江大学(牵头单位)共同申请国家自然基金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微重力条件下骨髓间质干细胞的骨细胞分化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本人为硬件研究负责人;
12)2007年至现在长期开展空间生物效应模拟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开发出用于植物三维培养及微重力生物效应模拟实验设备,即大型双轴驱动(3D)回转器,以及用于细胞三维培养及微重力生物效应模拟实验设备,即小型双轴驱动回转器,两个系列产品。为院内、高校及五院等多家空间生命科学研究单位提供实验设备,其中出口加拿大一台设备。做到了三维微重力效应模拟领域国内领先水平;
13)2007年至2013年先后开展了电推进应用研究,为高校提供脉冲等离子推力器3台。
(2)国际国内交流
i. 2004年7月,参加在贵阳市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微重力会议并作报告;
ii. 2004年10月,参加在加拿大举行的55届国际宇联大会;
iii. 2005年11月,参加在福州市召开的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16届空间生命学术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