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高端制造装备自主研发能力显著提升,一批‘首台(套)’装备有效解决了航空航天、电子等行业发展中的关键难题。高端制造装备科研攻关成果突出,但在国产高端制造装备科研成果进一步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时,用户‘敢用’‘愿用’的信心和研制方‘敢投’‘愿投’的自主研发、推广应用动力亟待增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志强说。
为此,他建议,促进高端制造装备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形成研用良性循环,提升自主保障水平。
一是增加高端制造装备首台(套)的认定数量。
“高端制造装备系统复杂,首台(套)装备攻关及应用验证等工作投入大。从原理样机、工程样机到装备产品,研发周期长、投资回报慢、风险高,且难以通过大规模销售来降低成本,更难以获得大量应用效果反馈来加速技术迭代升级,导致研制方‘不敢投’‘不愿投’。”他说。
他呼吁,应将现有首台(套)中重大技术装备数量界定为前三台(套)或首批(次)。对于经济发展中受制于人、研制成本高且需不断优化升级的高端制造装备,按照工业领域分类出台不同种类高端制造装备首批(次)、首台(套)产品界定数量,制定政策实施细则,降低供需双方资金压力,引导企业提升创新动力和意愿,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水平持续提升。
二是加强高端制造装备推广应用财政扶持。
针对高端制造装备技术升级难、投入大和使用风险高等问题,由政府统筹出台装备推广应用扶持激励政策。
在供给侧,通过加大保险补偿比例、追溯应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等政策,提升企业研发动力。在需求侧,通过提高进项税扣除比例、出台购买奖励政策,鼓励扩大应用范围。在科研攻关项目中批复推广应用专项经费,进一步缓解研用双方资金压力,让“供方敢投、需方敢用”。
三是打造高端制造装备应用验证平台和维保中心。
要根据各行业不同特点,依托行业代表性研究机构、企业,建立一批国产化高端制造装备应用验证平台,加速提升国产高端制造装备技术成熟度、稳定性、可靠性,降低企业直接应用风险。结合国产化装备应用单位的地理位置布局,统筹组建国家级高端制造装备维护保障中心及其分中心,构建质量问题快速响应机制,提升服务保障能力,让用户“放心用”。
“厚植高端装备制造的生长土壤,打通高端制造装备的‘最后一公里’,才能推动国产高端制造装备在应用中不断优化升级、做优做强。”李志强说。(作者:矫阳)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