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成委员:国家需要就是责任所在

2024-03-04

来源: 人民政协网

图源:人民政协报微信公众号

2023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表彰仪式3月2日下午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等全国政协领导同志为获奖的委员颁奖。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华北理工大学校长张福成等33名委员被授予2023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

捧回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3年,全国政协常委张福成诸多荣誉加身。其中,2023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既是对他在本职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再次肯定,也是对他作为政协委员认真履职尽责的充分认可,意义非同寻常。

执着认真,勇攀科技高峰,为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是张福成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与钢铁结缘40余年,一项项与钢铁相关的技术突破,都与他钢铁一般的意志紧密相关。

1982年,张福成被当时的东北重型机械学院金属材料专业录取。在本科期间他了解到,全国每年因磨损消耗掉的高锰钢达200万吨以上,从那时起他就有了一定要在金属材料领域有所作为的想法。研究生阶段,张福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耐磨材料研究方向。当时,这不仅是冷门,还要适应粉尘、高温环境,更要面对毕业后只能到辅助部门工作的现实。“行行出状元。”张福成认为,只要国家发展需要,就不应计较个人得失。博士研究课题,他仍然选择了这一研究领域。

“从1986年到1992年,我常常在石英石粉尘环境中工作,一天要做10多个小时的磨损试验。”张福成说,科研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否则一事无成。2005年,他主持研发的难焊高锰钢辙叉与高碳钢钢轨焊接材料和异质焊接技术实现产业化。谁曾想,这一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还被一些国家“卡脖子”。铁路要提速,就要突破全线无缝技术,解决钢轨和辙叉接缝安全隐患,但前者是高碳钢、后者是高锰钢,把它们无缝连接的难度很大。张福成孜孜以求,突破这一技术难题,在中国高速铁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福成说,科研如登山,除了有勇攀高峰的勇气,还要有攻坚克难的精神,才能不断达到新高度、实现新突破。利用铬、氮及重稀土对高锰钢进行复合合金化处理,提高高锰钢力学性能;结合锻造焊合工艺和热机械控制工艺对高锰钢辙叉服役条件最恶劣的心轨和翼轨局部进行处理,实现高锰钢辙叉内部组织状态调控;开发高速重击新型高锰钢辙叉表面硬化方法,从钢水熔炼直到最后预硬化上道使用……张福成带领团队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创新,突破了世界百年未变的铸造高锰钢辙叉制造技术,解决了铸造高锰钢辙叉寿命短的技术难题。

“国家需要就是研究方向,只要有利于国家安全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具有科研价值、工程价值、社会价值的研究,都值得尝试。”张福成认为,科技工作者既要瞄准学科前沿,又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川藏铁路建设具有特殊意义,但沿线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复杂,修建难度之大世所罕见。张福成带领团队攻克了极端自然环境和苛刻服役条件下川藏铁路辙叉用钢及其全流程冶金技术,组织有关企业攻克了新型辙叉生产技术难题。这种辙叉实际过载量达5.2亿吨,比普通高锰钢辙叉寿命提高3倍以上。

作为华北理工大学校长,张福成更感责任重大,要提升这座因矿冶而生、依钢铁前行的高校的整体科研能力,学校发挥特色优势,成立全国首家钢铁碳中和学院。同时,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创新体系,在河北省率先启动河北钢铁实验室建设。“立足河北、服务全国、影响世界。”张福成说,要将河北钢铁实验室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迈入世界钢铁强国作出贡献。

张福成是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作为一名“老政协”,他深知委员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

张福成注重将本职工作与政协工作紧密结合,提出的《关于完善立法,加强监督,规范我国外籍教师聘任与管理的提案》,被评为十二届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关于减轻小学生“家长作业”的建议》,为国家制定义务教育“双减”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十三届全国政协开展的委员读书活动中,获得全国政协委员读书积极分子荣誉称号,推荐书目入选网上书院首批14个主题读书群阅读书目。作为“两山”理论读书群群主,他进行了为期70天的专题导读,形成一批高质量学习成果。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张福成关注海洋强国建设,就智慧港口群整合、产业群升级整合、绿色城市群兴起等方面提出的具体建议在《人民日报》刊发。

“国之大者”,就是“责之重者”。张福成在科研领域继续向解决“卡脖子”技术突围,在政协平台上充分体现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担当精神。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