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县中原乡人民政府

地方政府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

暂无数据~

基本信息

中原乡位于镇原县最南端,地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境内山塬兼有,平均海拔1323米。气候呈现北温带大陆性特征,年均降雨量480-520㎜,年平均气温8.7℃,四季分明,雨水适中。行政区划面积112.75平方公里,耕地6.8万亩,辖7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5204户19818人,有汉、回两个民族。中原乡历史人文荟萃,地肥山美粮丰,是典型的农业大乡和养殖大乡,更是建筑业起步之乡,是生产生态生活共融、宜居宜业宜游的理想之地。 历史悠久厚重。早在5000年前中原乡境内就有人类居住,全乡有新石器遗址7处,其他历史遗迹43处,汉属高平县,唐属原州,明属镇原县乐生里,清为乐生里瓦窑坡镇,民国初改名中原镇,1961年成立中原公社,1983年改名中原乡。 人文底蕴深厚。中原乡文风殊盛,景观颇多,社火、庙会、刺绣等民间文化传统蓬勃发展,观光览胜者,络绎不绝。殿王、武亭等村历史久远,有汉西域外使纳贡、北宋杨家将伐寇等故事流传至今。中原村境内的城隍庙,终年香烟缭绕,钟鼓悠扬;原峰村境内的原峰山,九峰环抱,四水回绕,景色优美。传古时曾起林火,水源干涸,蛇蝎肆虐,民遭其害。后有金凤旋落,立刻大雨倾注,火焰熄灭,蛇蝎敛迹,民众得生。其上有堡寨及原峰观,系明时兴建,占地586亩,建筑面积近10000㎡,古庙建筑群至今保存完整,其布局因地形而就,灵活布点,打破了我国传统古建筑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分布的布局规范,是庆阳市地区建筑史上一大创新,2005年,被列为庆阳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区位优势明显。中原乡道路交通便捷,距县城44公里,距福银高速泾川县入口39公里。S319省道、Y007乡道穿境而过,是镇原县距离高速公路最近的乡镇,驱车40分钟可达县城,1小时可达平凉市区。乡内全面实现了村通柏油路、组通硬化路、多数群众庄前通硬化路,生产生活较为便捷。 饱含红色基因。中原乡红色历史悠久,1937年,援西军奉命在镇原县驻扎,为营救被俘和失散的红西路军将士,曾派出大批人员途经、驻扎武亭村。武亭村也为我党培养了优秀的地下党员陈添祥。其曾以特派员身份赴海固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以走乡串户货郎职业为掩护,深入隆德境内建立发展党组织,先后发展党员55人。解放后其在庄浪县任县委书记,在任期间庄浪官场风清气正,尤其是干群关系至今被人追忆怀念,称为“黄金时代”。 生态环境良好。近年来,我们贯彻“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绿色共享、拒绝污染,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一村万树”项目实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境内朱家涧河水质保持在国家三类以上,植被覆盖率25%。原峰山草木繁茂、老树纵横、药物丛生,植有灌木、乔木等绿化树种5万余株,是镇原县游览观光的胜地之一。 产业基础优越。十四五期间,中原乡深入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全力构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体系,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粮食功能保障区:全乡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播种面积达5.3万亩,粮食年产粮2.1万吨,人均产量2119斤;经济作物以油料、蔬菜为主,年产量0.4万吨。畜牧产业生产区:中原乡充分利用地域优势,通过“以种促养,种养循环”新模式,积极扶持22个合作社带动1021余户发展草畜养殖,带动农户发展畜牧业,全乡肉鸡饲养量9.08万羽,存栏5.4万羽;肉牛饲养量2.17万头;生猪饲养量4.25万头,存栏2.79万头。建有6个“千头肉牛”养殖规模村,1个“万头生猪”养殖示范村,畜牧业年产值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916元。现代农业设施发展区:借助政策东风,扶持发展新兴产业,成功引进陕西水发神农集团投资建办现代设施农业示范产业园,建设设施温室43座,种植番茄等反季节蔬菜150余亩,年净产值200万元。特色产业培育区:按照“因地制宜、突出效益,政府扶持、大户带动”的思路,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鼓励发展庭院经济,带动群众种植色素辣椒600亩、高原夏菜1000亩、金银花100亩,多途径、全方位拓展农民增收门路。 社会治理有效。我们始终本着“政府搭建平台、企业创造财富”的双赢理念,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基础条件功能,增强项目承载能力,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进行贴心式、帮办式、保姆式服务,着力构建“亲”“新”型政商关系,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服务保障、减税降费等方面给予企业最优待遇和最大优惠。不断推广应用乡村治理“五治融合”(政治强引领、法治强保障、德治强教化、自治强基础、智治强支撑)新模式,充分尊重群众自治规律,有机整合各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形成同向发力、相互促进的社会治理新局面。我们以美环境、优服务为突破口,立足生态宜居,建设和美乡村,实施人居环境提升整治行动,推进山、田、林、路、村“五位一体”综合整治,通过治理提升乡村风貌,改造点缀景观农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