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地方政府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

暂无数据~

基本信息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能源所”)是由中国科学院、山东省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政府于2006年7月启动筹建,2009年11月30日通过共建三方验收并纳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管理序列的国立科研机构。 青岛能源所坚持创新驱动与需求牵引相结合、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并重,聚焦新能源与先进储能、新生物、新材料领域,开展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和系统集成重大创新研究,突破领域前沿科学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提供重大创新成果和系统解决方案,在满足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方面发挥不可替代作用,不断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截止2021年底,青岛能源所拥有生物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共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生物与医药、材料与化工两个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点,形成了涵盖生物、化学、化工、材料等领域的学科培养体系。博士后流动站连续多年引进博士后人数位居驻青科研机构第一名,80%来自中科院及高水平大学,近5年获批人社部“博新计划”“联合资助”等项目10项。   青岛能源所通过实施“人才系统工程”计划,已经组建了30多个创新研究组,建设了一支富有朝气、创造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并获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现有全职院士2人、双聘院士10人;国家级人才计划专家23人次,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省部级人才计划专家112人次,包括中科院人才计划专家59人次、山东省泰山学者计划专家18人、山东省杰出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其他人选23人次。   青岛能源所目前建有中科院生物燃料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生物基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16个省部级平台。构建了完善的国际合作网络,与波音、宝洁、壳牌、道达尔等世界500强企业及牛津大学、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香港大学等知名科研机构/大学建立科技合作,共建“可持续航空生物燃料联合研究实验室”、“皮肤与口腔微生物组联合科学研究中心”等8个合作研发平台,成为德国工业生物技术集群在国内唯一代表处,获批山东省品牌国际合作基地(2017)、青岛市国际合作基地。   青岛能源所承担了一批国家和中科院重大任务,在全固态锂电池产业化系统、新一代HN材料生物合成技术、光驱固碳产能人工细胞的设计与构建、碳-氢键选择性氧化P450酶的设计与应用、生物质废弃物先进能源转化技术、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与高值利用等方面产出了一批重大成果。至2021年底,共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2004项,获得竞争性科研经费23.73亿元。累计发表SCI论文3599篇。申请专利1516件,其中发明专利1424件,授权专利604件,入选青岛市首批专利质量提高试点单位,2016-2018年度专利创新能力连续三年位居驻青高校科研机构第一名,2018、2019年度授权专利数量位居山东省科研机构第一名。2019年通过《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33250-2016)国家标准审核认证,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山东省和青岛市首家通过国家标准认证的科研机构。   青岛能源所通过构建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体系,建设中试、产业育成基地等平台载体,着力培养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专业化人才,联合社会资本设立成果转化基金等重点举措,不断提升成果转化能力与水平。科技部评估中心发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排名: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三项平均合同金额计全国排名第94位(共3450家)、中科院第35位(共114家)。2021年5月全国高校院所创新指数排名居全国48位。截至2021年底,研究所与200余家企业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合作方式涵盖合作研发、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成立产业化公司等多种形式,技术合同交易额连续多年位居驻青科研院所前列。以共建“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通全链条新型研发机构山东能源研究院为契机,先后与山东能源集团、浪潮集团、青岛城投集团、荣信集团、南山集团、水发集团等省内龙头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近几年,实现20项重大成果的转化,与青岛华通集团、琅琊台集团、汉河集团等龙头企业合作成立产业化公司7家,其中:生物天然气产业化项目入选中科院弘光计划支持,与华通集团合作成立的产业化公司实现推广示范工程10余套;单细胞分析仪、微藻高值化利用、他汀类降血脂等重大药物微生物制造、燃料电池双极板、固态锂电池、二代生物柴油、聚烯烃材料、纤维素乙醇等项目正在与海正集团、鲁抗集团、丰元股份、常佑集团、金玉米集团、巴陵石化等企业联合实施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