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联系及腹地划分研究
价格 双方协商
地区: 重庆市 市辖区 永川区
需求方: 重庆***公司
行业领域
新能源及节能技术
需求背景
对成渝经济圈的研究长期以来是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成渝地区研究文献最早出现于1986年,并随着2011年《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的出台达到了顶峰[1]。
早期对成渝经济圈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的研究,温强洲(1998)、李忆春等(1999)、张俊(2000)、方一平(2001)、邓玲(2002)、李庆(2003)、刘朝明等(2006)、刘世庆(2008)等是较早关注成渝地区经济发展、城镇体系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学者[2-10]。
2011年《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出台前后,成渝经济区作为一个研究热点开始为更多的学者所关注,定量和实证的研究方法也逐渐增加,许旭等(2010)、彭颖(2010)、曾维刚(2010)、陈映(2010)、曹跃群等(2011)、彭颖等(2010)、陈子曦(2011)、吴大鹏(2012)、罗若愚等(2013)、钟海燕(2014)等学者[11-20]采用了空间计量、SSM模型和位序规模模型等定量的方法,对成渝经济区的城市体系和产业结构进行实证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此后,一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成渝地区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和经济联系网络,如李凯等(2016)、曹炜威等(2016)、姚作林等(2017)、蒋奕廷等(2017)、赵映慧等(2017)、王振坡等(2018)、徐长乐等(2018)、肖磊(2019)、尹虹潘(2019)、毛中根等(2020)等学者[21-30],运用引力模型、空间统计、空间计量、社会网络分析法、百度指数等方法和工具,从不同角度对成渝地区的空间经济格局和经济联系进行了分析。
需解决的主要技术难题
1.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程度的测算与分析
对传统的引力模型进行修正,测算成渝地区各城市的经济联系程度指标,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区域内的经济联系网络进行分析,剖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经济联系的结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2.成渝双城经济腹地划分
采用相对关联分析的方法,对成都和重庆这两大中心城市的经济腹地进行划分,从中心城市的视角进一步考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联系结构,考察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3.成渝双城互动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甄别成渝双城互动的动因以及成渝经济圈内部联动的效应,为双城协同发展以及双城如何带动整个成渝经济圈共同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课题将完成如下技术指标:
完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联系的理论综述;
构造修正的引力模型;
公开发表至少2篇论文,《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结构》和《基于网络关联的成渝双城经济腹地划分》;
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期望实现的主要技术目标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文献研究法、网络关联度法、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
1.文献研究法
搜集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关联等为主题的相关文献,对搜集到的学术研究资料进行分类、处理,通过归纳整理分析,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2.网络关联度法
由Taylor等学者提出的用于测度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从而进行中心城市经济腹地划分的一种方法。本课题将运用该方法的思想结合引力模型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测度,并划分重庆和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经济腹地。
3.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源自物理学的万有引力定律,上世纪60年代由Timbergen和Poyhonen提出,后广泛应用于空间交互作用的研究,是一种测度城市间联系的经典方法。本课题将在传统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网络关联的思想,将城市规模、空间位置以及基础设施等影响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因素纳入引力模型,测算成渝地区各城市的经济联系程度指标。
其中,表示i、j两地的经济联系,表示两地的经济规模,表示两地空间距离,表示基础设施因素对两地经济联系的修正。本课题将借鉴网络关联的思想,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以适当的形式将这一因素纳入引力模型中,从而以修正的引力模型来度量城市间的经济联系。
3.社会网络分析法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的中心性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西部地区创新活动的空间关联特征和程度进行分析。
处理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