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全、韧性好,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是常州最厚实的家底和最鲜明的底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工业大奖数、工业强基工程项目数,均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这背后彰显的都是科技创新的力量。”中共常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盛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常州来说,成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是一个产业创新提升发展的大好机遇。聚焦科技经济融合,常州市将重点抓服务平台、抓深化合作、抓成果转化,用好用活“科创中国”金字招牌,持之以恒将创新打造为常州的“最硬核力量”“最鲜明标识”。
强势开局
五项举措创新驱动龙城加速跑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8807亿元,人均GDP突破16万元、位列全国第7位;位列中国地级市基本现代化指数第12位、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16位、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第18位;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科创先锋城市、年度活力城市。过去一年,常州市积极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优质创新资源集聚发展,取得亮眼成绩,为“十四五”科技工作打下了良好开局。
迈向新征程,如何建设创新发展主阵地,又如何提升创新引擎加速度?盛蕾提出,“常州市将始终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着力打造长三角创新中轴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重点抓好搭平台、建载体、强产业、聚人才、优环境五件事,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围绕五项举措的具体落实,盛蕾进一步表明,“首先是搭平台,构建创新‘策源地’。高标准打造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聚焦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需求,布局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第二是建载体,种好创新‘丰产田’。加快推进“中以常州创新园”核心区建设,推动机制优化、要素集聚,打造中以合作“标志性项目”中的标杆示范。加快建设东部‘科创走廊’,推动形成‘创新研发在科教城、成果转化在辖市区’的格局,大刀阔斧推进‘去行政化’改革,健全‘管委会+投资公司’机制,建设充满朝气的创新发展主阵地;第三是强产业,打造创新‘集团军’。出台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若干政策》30条,安排500亿政策性资金,撬动8000亿以上社会资本投入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装备制造、第三代半导体、生物医药、空天科技等重点领域攻关任务清单,开展‘揭榜挂帅’,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第四是聚人才,点燃创新‘强引擎’。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升级版,每年引进各类人才11万人,大力实施‘技能龙城’建设行动计划,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优化环境留才“软实力”,才能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强动力”。在优环境,营造创新“生态圈”这第五件事上,盛蕾着重提出了“四个抓手”。即抓好科技金融,鼓励发展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深入推进“科创苗圃”计划,加快科技企业上市步伐,打通把“知识变成钱”的通道;抓好知识产权,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帮助企业快速获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让“良币”受保护,让“劣币”被驱逐;抓好服务保障,最大限度简化企业办事手续和流程,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创投孵化等科技中介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抓好场景应用,布局建设150个以上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平台应用场景,开创创新价值实现的“蝶变空间”。
筑巢引凤
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人才,是常州在长三角“优等生”竞争中破圈突围的关键一招。全市人才总量达145万人,53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重大工程、449人入选省“双创人才”、30个团队入选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企业2900余家、人才基金规模达17亿元。在盛蕾看来,人才资源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最根本的优势。常州市人才“蓄水池”的持续扩容,皆源于多年来坚持以“龙城英才计划”为引领,上下贯通、有序衔接的高层次人才引育体系,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完善的服务和保障。
盛蕾告诉记者,常州市委在1月27日专门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让天下英才在常州遇见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的奋斗目标,还出台了《关于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意见》,为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打造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常州市已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做强引才“磁场”——持续推进“龙城英才计划”迭代升级,实施立体化、全景式的“青春留常”计划。聚力抓好“高精尖缺”人才队伍、企业家队伍、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全面建强一流人才集聚平台、一流创新园区平台、一流离岸孵化平台。
厚植育才“土壤”——在推进学科融合中培养研究型人才,在强化产教融合中培养应用型人才,助力人才的创造性劳动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化产才融合发展与人才体制机制,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通,着力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评价体系与激励体系。
提升留才“温度”——解决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完善“人才贷”“人才投”“人才保”金融环境,推动各类平台载体由“物理空间”向“生态系统”提升。打通人才创新创业的堵点,破除人才安身安业的难点,让人才顺心工作、安心发展、舒心生活。
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常州市力争到2025年实现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超185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达1400名,新引进顶尖人才团队50个,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2000个。
量质并举
六大行动踏实高质量发展步伐
建立2家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实体服务平台与12家科技服务站,新增中以、中瑞2家省级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聘请80余位国家级、省级学会院士专家充实常州科技智库,与中国电工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10余个国家级、省级学会签定战略合作协议;推进“技术经理人入企行动”和科技信息成果推广运用,解决技术难题68项,新增经济效益达8亿元。
自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以来,常州市委市政府围绕“区域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创业和协同创新”五创实施方案,紧盯服务平台、深化合作与成果转化下苦工,取得了丰硕成果。站在“十四五”开局起步的关键节点,为加快推动科创中国试点建设工作高质量开展,盛蕾向记者透露,常州市将于2022年开展提量、提档、提优、提领、提速、提升六大行动。
创新主体提量,打造“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以及(潜在)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创新型企业发展矩阵,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50家、(潜在)独角兽企业30家、瞪羚企业450家;创新平台提档,加快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建设,推进一批院士协同创新中心、企业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创新生态提优,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培育一批高水平服务机构,拓宽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推动创新产品应用场景建设,优化科技项目管理体系,启动科研评价制度改革,设立“龙城创新奖”,鼓励社会全面创新;科技人才提领,打响创新创业常州城市品牌,实施“青春留常”计划,高水平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新建改建人才公寓3万套(间);智改数转提速,设立“智能制造贷”,新增省级智能示范车间30家、上云企业3000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20个、“智改数转”服务商22家;科学素质提升,开展科普专项行动,加快科普设施投入,完善科学素质监测评价机制,构建全域科普、全民科普新格局。
擘画新蓝图,奋进新征程。常州排定人才强市的任务书、时间表,正向着现代化人才高地和创新强市阔步迈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