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中国”技术路演—新技术新材料(德阳)专场

2021 · 11 · 04 14:30
“科创中国”线上平台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基本信息 路演花絮 路演详情 参会专家 路演项目 路演推荐 精彩微视

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
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
中国科协新技术开发中心
京津冀大学科技园联盟
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
协办单位
德阳市科学技术局
北京北化大科技园有限公司
北京化工大学德阳技术转移中心
合作单位
暂无
平台支持
“科创中国”平台
科技工作者之家
会议联系人
王岩
联系电话
13011188113

路演花絮

路演详情

      为深入推动科创中国品牌建设,有效结合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工作体系要求,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中国科协新技术开发中心联合京津冀大学科技园联盟、德阳市科学技术局、北京化工大学德阳技术转移中心,贯彻落实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和德阳市委八届十五次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围绕德阳企业科技创新发展需求,定于2021114日,共同举办科创中国技术路演新技术新材料(德阳)专场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加强高校与德阳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资源拓展、链接协同,建立高校——企业资源共享对接链,促进京津冀高校大学科研成果向德阳地区转移转化。

 

一、 活动名称

“科创中国”技术路演—新技术新材料(德阳)专场

 

二、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

                 中国科协新技术开发中心

                 京津冀大学科技园联盟

                 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

支持单位:德阳市科学技术局

                 北京北化大科技园有限公司

                 北京化工大学德阳技术转移中心

技术支持:“科创中国”平台

                  科技工作者之家

 

三、活动时间、形式

(一)活动时间

2021114日(周四) 14:30-16:00

(二)活动形式

“科创中国”线上活动

 

四、活动日程

时间

活动内容

14:20-14:30

暖场环节(播放宣传片)

14:30-14:35

主持人开场 

14:35-14:50

项目一:无迁移高效PVC增塑剂

14:50-15:05

项目二:废胶粉基渗灌管高效节水灌溉

15:05-15:20

项目三:纳米纤维神经导管

15:20-15:35

项目四:高性能遥测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分析仪

15:35-15:50

项目五:三维电极——电催化氧化废水处理技术

15:50-16:00

主持人结语

16:00

会议结束

 

五、评审嘉宾

张国彬 北化科技园 董事长兼总经理

 

李  弦  尚科创投 投资总监

 

 

 

 

 

 

赵  豪  星瀚资本 董事总经理

 

六、路演项目

项目一 无迁移高效PVC增塑剂

项目介绍人:  程斌 

项目团队介绍

团队有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副教授2名, 以新型高分子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改性见长,着力于技术开发工作,多年来承担大型国企等委托单位技术性开发课题30多项,均很好的履约了合同。拥有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专利权人的发明专利18项。

项目介绍

聚氯乙烯(PVC)是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应用几乎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PVC结构特殊,需要配套使用增塑剂(受台湾用词影响,公众也称塑化剂)。每年我国增塑剂用量为300万吨。其中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OP)增塑剂占60~70%。近20年来,因健康风险,迁移排出环保问题,各国均在法规等层面禁止、限制DOP的使用,催生了DOP替代品产业的发展,然而替代品虽然安全性有很大提高,但增塑效率大大低于DOP。本项目设计了一条独特路线,我们成功解决迁移与效率之间的矛盾,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CN201611237288.X。本项目以专利为依托开发出多个安全、环保、高效增塑剂产品的生产技术,有产业化基础。以千吨级规模计算投资大约800~1200万,利润3000~5000万。

项目亮点

1.独立自主产权的全新材料

2.目前DOP替代的性能最好的材料

 

项目二 废胶粉基渗灌管高效节水灌溉 

项目介绍人:任冬云 

项目团队核心成员介绍

任冬云,博士,2007-2018年在北京化工大学任职,副教授。期间主持包括国家十二五863项目废旧橡胶连续动态脱硫及子午线轮胎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10余项纵向横向课题。发表了SCIEI及国内核心刊物的论文30余篇,著作及译著8本,作为第一发明人的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2018年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评为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现任中国轮胎循环利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李绍稳,博士,安徽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导,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农业信息化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业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曾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等有关农业信息化与智慧农业领域的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各类奖励及成果3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曾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在SCIEI及国内核心刊物的论文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林祥,博士,2018年到2019年在英国BreadFord大学做访问学者。2020年至今任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9项纵向横向课题。发表了SCIEI及国内核心刊物的论文30余篇,译著3本,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田卫东,20067月到202011月在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橡塑机械研究所任职,高级工程师,参与完成了重大研发项目10余项,负责完成了160余套设备的设计制造和现场安装调试,获得公司2017年度劳动模范,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并获得中国化工专利优秀奖,获得2019年中国石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介绍

废胶粉基渗灌管高效节水灌溉,是利用回收废旧轮胎制成的胶粉基渗灌管的节水灌溉技术。可为国家的大田农业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提供一个高效节水增产的全新节水灌溉技术。新疆今年采取了最严厉的节水灌溉措施:每亩地每年抽取地下水不得超过100立方。河北省某些地县已经采用南水北调的水源用于大田农作物节水灌溉。内蒙古通辽地区无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已呈现漏斗状。这些缺水干旱地区目前大多数都已采用滴灌节水灌溉技术,但大田农作物节水灌溉形势依然严峻,这些地区急需更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国家加大在大田农业中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发改委和水利部2019年联合印发的《<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分工方案》中,每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2000万亩。农业农村部2020年一号文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的8000万亩,其中有2000万亩地用于高效节水灌溉建设。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农田建设面积提高的1亿亩。

本项目的核心技术:特殊的原料配方、特殊的螺杆结构、特殊的加工工艺生产出的废胶粉基渗灌管,根据不同的农作物和农田犁地深度,渗灌管可埋入地下3050厘米,单向进水渗灌长度可达50米以上,双向进水灌溉宽度可达100米。在0.3MPa的入口水压下,在两个小时内可完成从地下到地面的渗水浇灌。渗灌管可埋在地下810年无需更换。

项目亮点

1. 比目前国内使用的几种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喷灌、微灌、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再节水30%以上(无地表面水分蒸发);

2.比目前使用的地表节水灌溉技术保墒至少三倍时间以上(保墒时间从5天左右提高到20天以上),可使小麦和玉米增产5%以上;

3.可实现水肥一体化(无机化肥,有机肥),通过改变目前的小麦玉米种子和化肥混合播种方式和免除生长期间的人工田间施肥,可为农户节省70%以上的化肥使用量和人工施肥费用,可基本消除因过量使用化肥而造成的土壤板结问题;

4.由于整个渗灌管输水管网均可埋入地下,可在农田进行机械化耕作;

5.胶粉基渗灌管主要原料来自废旧轮胎回收,按照铺设1000万亩,需要100万吨废旧轮胎计算,这项节水灌溉技术在缺水干旱产粮省区大面积推广,将会极大减少废旧轮胎造成的黑色污染,符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国策。

 

项目三 纳米纤维神经导管

项目介绍人:薛佳佳 

项目团队介绍

神经修复领域属于具有一定技术门槛和困难的研究领域,起点高,具备研究能力的人员少。本人在神经修复领域具有六年以上的研发经验,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具有十年以上的经验,具有丰厚的经验积累。作为研究专家在领域中具有领先优势,研究方向方法与研究技术均具有领先优势,前期投入多、技术储备完善、未来开发布局合理,且具有技术门槛,难以被复制。团队在本项目方向经过超过五年的研究开发,积累了神经修复相关产品的研发经验及有效数据与产品体系,具有完备的技术方案,未来技术发展方向明确;核心技术人员已在国外高水平期刊发表主要论文五十余篇。在技术储备方面,项目团队设定方案探索的方法已经通过系列的科研和动物实验证明有效,距离商业化和产品化比较近。系列产品已经部分完成专利的申请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并正在继续进行相关的专利申请。下一步完成各类产品相应的大动物实验,完善临床及产品转化所需的各项法规要求文件与实验。与多家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便于开展临床试验。目前的研发团队具备材料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等交叉学科专业背景。

项目介绍

全球主要国家(即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日本、中国)等每年有将近600万例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y, PNI)病例,其中,需要进行手术修复的病例约占40%左右,也即240万例/年;推算到全球,每年将有超过2000万例PNI病例,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现有的PNI损伤治疗方案中,采用直接缝合和神经桥接方案进行手术的病例约占48%,即全球约960万例,而主要国家288万例。对于上述临床现状,团队开发了新型有效的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NGCs),所针对的手术案例类型及可以占据一定的全球市场。组织工程化NGCs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

1.拓扑结构,引导神经细胞往合适的方向生长;

2.细胞组分,提供合适的微环境,供细胞生长;

3.可控的神经营养因子释放,促进神经恢复;

4.多管道结构,解决大神经,长缺口的难题。

由此,本项目根据不同神经损伤类型,依托同一支架类型的框架下,整合拓扑结构、细胞组分、神经营养因子和多管道结构等,开拓不同适用场景的神经导管支架材料。对于所有的神经导管类材料,未来的升级方向之一均包括:如何实现自粘附导管材料,即无需通过缝合术可将神经导管缝合到两侧神经断端。

项目亮点

本项目与竞争对手产品相比,项目提供了目前临床产品所不具备的拓扑结构及组织工程化生长因子的递送,有效提高修复效果。在技术方面的亮点包括:纤维材料上负载具有生物活性的生长因子的方法及其可控递送,水凝胶的组分与在导管中的结构等属于技术秘密,难以复制。这些能够达到修复效果的关键技术是经过长时间验证得出的,掌握完备的方法方案,他人难以复制剖析。布局了一系列可用于从细小间隙至大间隙广泛尺度上的修复神经损伤的导管产品,规划合理,能够提高目前现有产品的修复效果,也预期能够填补目前尚未能实现修复的长截段大横径损伤的产品的空白。

 

项目四 北京青檬艾柯科技有限公司-高性能遥测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分析仪 

项目介绍人:刘化冰 

项目团队介绍

北京青檬艾柯科技有限公司 (Beijing Limecho Technology Co., Ltd) 目前拥有员工22名,其中拥有国外博士学历人员3名,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16名。公司技术团队骨干均具备海外博士学历或海外同行业的工作经历,掌握国际先进磁共振仪器理论及研发技术,为来自于地球科学、能源、材料、考古、生物医疗等领域中的用户提供了完善的技术解决方案。

核心成员介绍:

刘化冰,研究员,执行董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学博士,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北京青檬艾柯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国际物理学会安培会员,国际磁共振波谱及成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核磁专业委员会委员,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国际发展中心顾问,获北京市高层次回国留学人才、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优秀研究人才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昌聚工程获得者、中关村雏鹰人才等奖项。

于慧俊,研发负责人。德国弗莱堡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负责高性能磁共振成像仪器电子系统研发。合作导师为Jürgen Hennig教授,国际著名化学家和医学物理学家,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曾指导建设中国首套磁共振成像系统,获得国内首张磁共振图像。

孙华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学位,售前系统负责人。20174-20194月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博士后,同时访问阿联酋哈利法科技大学,参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项目;20188月马来西亚吉隆坡ICOGET会议担任分会场主席(session chair);20151-201612月:独立开发数字岩心分析软件SARKHER,并用其对ADNOC专家进行培训。

郭葆鑫,售后链条负责人。2012年起在Blumich博士工作组负责小型化磁共振探头天线设计工作与优化,参与多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在射频天线仿真与优化、数据采集提高信噪比方面有丰富经验。现为北京青檬艾柯科技有限公司小型化磁共振测量系统负责人。

项目介绍

在新材料、新工艺、新学科以及新应用场景的持续推动下,现代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不断向小型化、智能化等方向迈进。此次项目,由我司计划开展的高性能遥测多模态磁共振成像仪,是近年来我国核磁共振分析仪器领域的重大突破,其结构紧凑,操作便捷,采用国内外最前沿的感应和电子学设计技术与工艺,具备优异的测量速度和准确度,可为能源、材料科学等科学领域和诸多工业界用户提供了精准的微观结构检测和原位信息表征。

作为一种独特精细的分析感知技术,核磁共振在化学、医学、生物学、农学、地球科学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为多学科领域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持续的技术生命力和再创新力。NMR仪器设计和制造水平是国家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本项目旨在完成一项磁体关键技术,用于实现一站便携式磁共振成像分析仪,提升国产磁共振设备水平,为更多应用领域服务。此项目中,磁体单元提供磁共振测量的静磁场强度,决定核磁共振信号的信噪比。静磁场强度越大,所采集的磁共振信号信噪比越高,但在被测样品中产生的内部梯度磁场Bin随之增强。Bin的存在会加快被测样品的弛豫信号衰减,模糊成像结果,增宽化学谱线,导致实验结果不再准确。因此,在复杂孔隙介质(如水泥基材料、胶体与界面科学)等研究中,需选择合适磁场强度的磁体系统进行NMR实验。 

 

 

 

 

 

 

 

 

磁共振成像应用领域

 

 

 

 

 

 

 

高性能遥测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分析仪

项目亮点

作为一种快速、安全、无损的探测手段,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基础研究和工程测量中多个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目前,磁共振系统研发已被国家发改委拟入多项重大发展计划。实际调研中发现,先进优质的磁共振分析测试仪器在资源探测、食品安全、文物保护、化学材料及生物医学等各行业中的需求极大。但现有的磁共振分析测试仪器通常体积较大,通常需要单独配备较大的空间。国内外的生产公司或价格昂贵,或服务滞后,或专业度不够,不能满足各个领域日益增长的经济、节能、专注的要求,使得该类仪器只能在大型企业或高校中销售。中型企业和一些经费不充裕院校、院所往往得不到相应配置的硬件系统和技术支持。然    而这部分客户的数量众多,而且长期需求量很大,因此保持产品的技术领先、过硬的质量以及合理成本将是占领市场的根本。为突破检测场景的限制,在材料分析磁共振设备中,目前常用永磁体作为磁体单元的材料。常规的永磁型磁体采用平板隔离舱式结构,即将两个同样尺寸的永磁体在相同方向进行极化,中间留有一定的间隔,将被测样品置于间隔内部的均匀场中,实现核磁共振测量。这种设计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但是对磁体特性要求较高,同时还需增加额外的屏蔽漏磁场,因而大大增加了整个磁体系统的总重量,磁场强度降低有限。另外,由于磁体尺寸的原因,被测样品的长度受到一定限制。本项目提出一种魔环型磁体结构,该结构很好的将磁体系统的磁场强度和结构的简单性相结合,按照双极磁力线原理将永磁体块沿着圆周方向排列,在整个磁体系统内部产生高均匀度静磁场。该类磁体结构的内腔中磁力线分布均匀,外部漏磁场非常微弱。相较于常规的平板状磁体结构,该类结构可通过调整磁块大小、排列中的磁块个数、充磁特性等参数,实现不同口径、不同测量长度的高均匀度永磁体系统,同时外部漏磁极小,为设备的小型化和集成化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静磁场环境。

 

 

 

 

 

 

 

 

 

 

 

项目五 三维电极催化氧化

项目介绍人:刘通 

项目团队介绍

赵子林,北京满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李旻,青岛科技大学教授

吕伟国,北京满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注册公用设备师(给排水),高级工程师

刘通,北京满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注册公用设备师(给排水),助理工程师

项目介绍

本项目作为水处理高级氧化中电催化应用范畴,通过电催化极板的化学燃烧及产生的羟基自由基的氧化作用,将水中的杂环等难降解有机物氧化为小分子有机物或直接生成二氧化碳,达到去除水体污染物的目的。

本项目的主要应用范围为焦化废水、化学制药、医药中间体、钢铁产业等难生化降解废水的预处理及深度处理,达到水污染防治工程、污水零排放的目标。

项目亮点

1.原则不需要外加氧化剂,避免了外加化学药剂引起的二次污染;

2.可以通过改变外加电流、电压随时调节反应条件,可控性强;

3.主要反应为化学燃烧过程,同时产生的自由基无选择地直接与废水中的有机物反应,将其降解为二氧化碳、水和简单无机物质

4.反应条件温和,在常温常压下就可高效运行;

5.无污泥产生,消除二次污染,大大降低污水处理的附加费用;

6.对高含盐、无法降解有机物废水更为适合。

7.既可以作为单独处理,又可以与其他处理相结合。作为预处理可去除/或降解废水中有机物,为零排放及难降解工业废水提供高效预处理。

8.作为一种清洁污水处理技术具有占地小、设备集成度高、处理费用低、降解效果优秀、投资远低于湿式氧化的优点。

精彩微视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 记天津国科医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程文播
6.7|中国马蹄形盾构机,领先世界!
中国化工学会岳阳行
2021CCAI 中国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与艺术计算专题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