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直播已经结束

会议详情

         为积极响应中央、省委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部署,促进院内外双碳领域科研团队交流与合作,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邀请了清华大学博士陈波、北京低碳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斯原、分析测试中心主任蔡强、清华大学博士后赵玺灵、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李娜、海纳-认知与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宏做专题学术报告。

地点(线下):

长三角全球科创路演中心(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亚太路705号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一楼路演厅)

地点(线上):

腾讯会议:

会议号 313-440-607

入会号:报名后获取

扫此码参会

1.jpg


扫此码报名

2.jpg

活动安排:

时间议程报告人
13:30–13:40活动介绍李旭辉
13:40–14:10报告1: 工业生态与产业碳中和陈波
14:10–14:40报告2:自愿排减与碳中和刘斯原(线上)
14:40–15:10报告3:食品供应链的碳中和路径研究与发展蔡强
15:10–15:20茶歇_
15:20–15:50报告4:面向需求侧的城市能源系统碳中和技术赵玺灵(线上)
15:50–16:20报告5:环境介质与食品中污染物的高通量毒性筛查和风险评价李娜(线上)
16:20–16:50报告6:双碳储能纳米材料创新与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的破局黄宏(线上)
16:50–17:30交流讨论_

注:每个报告讲解20分钟,互动交流10分钟

主讲专家及报告简介:


报告人:陈波

演讲题目:工业生态与产业碳中和

报告简介: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确立,标志着“双碳”战略已进入行动共识阶段。针对我国产业系统实现碳中和转型的迫切需求,从顶层设计和生命周期视角分析产业系统实现“双碳”转型目标的实现路径和模式,探讨能源结构转型、产业低碳绿色升级、工业社会复合发展等产业碳中和发展模式问题;并分析碳核算方法、碳管理平台建设等的需求和实现的关键问题,分析碳中和基础方法理论创新和支撑工具体系的架构体系。最后针对浙江/长三角实现产业碳中和存在的优劣势,探讨浙江产业碳中和顶层设计的总体框架,并提出具体的路径和重点领域发展建议。

个人简介:陈波,工业生态学博士,主要从事工业过程物质流分析与系统集成优化,长期从事钢铁、有色行业能量效率评价、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系统减排等研究工作。先后参与济南钢铁集团、山东金升、湖南湘乡、河北承德、河北高阳等地方、企业循环经济体系设计与构建等工作。主持我国铝冶炼行业碳元素流模型构建、碳排放源解析等工作,形成我国铝冶炼过程碳排放模型、碳氧化因子数据库及相关工具。参与国家发改委循环经济鼓励技术名录的编制工作,形成循环经济技术评价指标、方法、模型、工具等成果。

图片

报告人:刘斯原

报告题目:自愿排减与碳中和

报告简介:自愿减排国内国际现状,未来方向。从历史过程描述国内自愿减排市场的需求情况。分析说明统一标准的缺失是目前最大挑战。

个人简介:刘斯原,北京低碳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事低碳领域工作17年。主要领域环境权益交易与市场。牵头项目有中国石油、中国建材、华电、蒙能、川煤等300余国内国际减排项目。

图片

报告人:蔡强

报告题目:食品供应链的碳中和路径研究与发展

报告简介: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的提升,人类对食品需求日益增长且种类越发多元化,由此所引起的因耕地扩张所导致土地利用变化、规模化生产、多元消费结构、食品贸易网络全球化等趋势,导致食品产业链贡献了全球约1/4的温室气体排放,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我国提出“双碳”战略背景下,作为传统产业的食品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食品产业链的温室气体排放防控具有“多主体、多过程、多介质、多尺度”复杂性特征,需基于系统视角探索食品产业碳中和路径与设计整体性解决方案,以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双碳目标。

个人简介:蔡强,研究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应用技术合作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生化分析测试技术和生化分析仪器设备,及其在环境监测与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领域的应用技术。具体成就和贡献包括: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研究开发并小批量生产了多功能微孔板阅读仪、电子鼻、电化学分析仪、水质毒性检测仪和一体化黄曲霉毒素检测仪等国产仪器,开展了水中和食品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检验检测、水质和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城市河道治理工作。主持或参与创建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应用技术合作中心、浙江省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水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图片

报告人:赵玺灵

报告题目:面向需求侧的城市能源系统碳中和技术

报告简介:在城乡碳中和模式的框架之下,进行相关的碳中和关键技术介绍,包括柔性城市能源系统关键技术、热电协同关键技术、垃圾焚烧电厂、生物质电厂区域能源系统关键技术、核能长距离供热替代工业用户蒸汽的关键技术、工业余热提质再利用关键技术等等。

个人简介:赵玺灵,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十大优秀博士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理事;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科技委委员;于2016年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于2016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赵玺灵长期工作在科研、规划设计和能源工程建设第一线,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北京市科技计划、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十余项科研课题,开展重大工程及咨询课题20余项;并正在参与编制地方和行业产品标准多项;参编2008、2009、2015年《中国建筑节能研究报告》(能源领域的白皮书);申请发明专利46项;发表学术论文82篇,其中37篇被SCI/EI检索收录。


报告人:李娜 

报告题目:环境介质与食品中污染物的高通量毒性筛查和风险评价

报告简介:全世界登记的化合物已超800万种,我国是化学品生产和使用大国,许多化合物被排入环境并可能通过各种介质(水土气食品等)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但是传统毒性数据缺乏是污染物风险管理面临的一大挑战。围绕“十四五”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发展污染物的高通量毒性检测技术和风险管理方法可以为环境/食品风险防控和生态保护提供支撑。目前国内外污染物的高通量检测技术的主流趋势是基于细胞或蛋白水平的体外检测方法结合计算毒理预测,污染物的毒性风险评估方法是与“有害结局路径”概念框架相结合。

个人简介:李娜,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的研究领域为环境污染物的高通量毒性检测方法及风险评价。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ES&T, EI和JHM等期刊上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获得省部级奖励1项,授权及申请专利4项,主持/参加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委托项目等。


报告人:黄宏

报告题目:双碳储能纳米材料创新与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的破局

报告简介:储能电池纳米材料的创新,及其在双碳环保能源(风能、光伏太阳能、水电等)峰谷平衡中的作用。电动汽车储能电池正负极材料(包括电解液、隔膜等)和超级电容材料上做基础性的前瞻性研究进展和批量化生产的工艺问题。

个人简介:黄宏,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海纳-认知与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创新创业导师、上海视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仿生立体视觉感知与工程应用、3D立体显微成像,以及储能电池、超级电容正负极与隔膜纳米材料工程创新。主持开发了自主可控的自动驾驶多目立体机器视觉传感器系统、裸眼3D立体电子显微镜成像(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纳米氧化锌储能电池应用项目、纳米氧化铝陶瓷动力电池隔膜涂敷材料及量产工艺、纳米石墨与炭黑电池、超级电容负极材料制备与批量化工艺定型,已完成相关领域发明与专有技术(Know-how)超过200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