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术峰会 化学-主动转型赢得未来

2020 · 05 · 29 09:00
北京市,市辖区,东城区
中国化学会
  • 会议详情
  • 基本信息

他发现的手性螺环催化剂,将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至新高度,被国内外同行称为“周氏催化剂”,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未来科学大奖。鲜为人知的是,这项研究,他和他的团队,整整攻关了20年。他说:做深做透,才有可能攀登科学高峰。

他希望煤炭也能像石油那样得到充分的利用,为此十余年根植在此,终于凭“合成气转化高选择性制低碳烯烃”为实现煤炭清洁利用开拓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线。他提出的“限域催化”新概念以及对单原子活性中心等催化体系的系统研究引领了纳米催化发展新方向。他相信:创新精神是科学研究最鲜明的禀赋。

他致力于超越分子层次的化学研究,通过高分子与超分子的学科交叉与融合,建立了可控超分子聚合新方法,提出了超分子自由基新概念,发展了基于超两亲分子的自组装技术,为动态、智能的功能材料制备提供了新策略。他是中国化学会旗舰期刊CCS Chemistry的常务副主编。他相信,跳出藩篱是创新思想的重要来源。

20年前,好奇心驱使他对荷叶进行了研究,首次证实了表面组成和微纳米复合结构是产生超浸润性的重要条件。如今他和“超浸润”已几乎划上了等号。他不断发展的超浸润界面材料及超浸润界面化学体系,引领并推动了该领域在全球的发展。他认为:人类的智慧莫过于虚心向自然学习。

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每年发表化学科学研究论文最多的国家。

从化学大国到化学强国我们还有多远?

这条路怎么走?

中国化学正面临转型。

做有用的化学?

做源头创新的化学?

5月29日(星期五)9:00,欢迎参加“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CCS Chemistry网络学术峰会”,与他们共同探讨“化学-主动转型赢得未来”…

报告嘉宾

周其林

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CCS Chemistry副主编。曾任中国化学会第28、29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方法学、金属有机化学、不对称催化、生物活性化合物和手性药物合成研究。获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18年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中国化学会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等。

包信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化学会第28、29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从事新型催化材料的创制和能源清洁高效转化过程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入选2014年和2016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曾获2016年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2012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6-2000年度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带领的“纳米和界面催化”团队获2017年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等。

张希

吉林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CCS Chemistry常务副主编。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第28、29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超分子体系的构筑、调控与功能研究,包括可控超分子聚合新方法、超两亲分子与可控自组装、超分子自由基、含硒高分子、界面组装与有序薄膜、单分子力谱等。获2016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年中国青年科技奖、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名列第二)、1998年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等。

江雷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超浸润界面材料及超浸润界面化学体系研究。曾获2018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2017年德国洪堡研究奖、2016年日经亚洲奖、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米科技与纳米技术贡献奖、2015年ChinaNANO奖、2014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3年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等。

精彩微视

守护网络和信息安全 ——未来科学大奖与清华大学联合学术报告会
浙江屈光学术峰会在温举行
2019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峰会 (下午场)
2019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峰会 (上午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