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谢伟
宝钢特种材料有限公司
二十多年来,连续参加了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军工新材料攻关项目,负责了GH586、GH4141、GH4037、GH163、GH4742、GH738等十余种高温合金的研制和生产,负责的项目中《航空用GH4037s合金热轧棒的研制》荣获了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二等奖;《XX发动机用关键高温合金(GH901、GH163、GH80A、GH105)的研制》荣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先进航空发动机关键材料的研制》荣获宝钢技术创新奖二等奖;《大型高温合金铸锭和锻件工艺技术》荣获获宝钢技术创新重大成果奖二等奖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新一代电渣重熔工艺及应用研究》和《具有超高周疲劳性能的NC19FeNb环锻件研制》获宝钢技术创新重大成果奖三等奖。申报专利6项,其中《GH4049合金的恒温韧性轧制方法》获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参与了《航空用优质GH2132合金棒材规范》和《一航天用GH4169高温合金锻制盘件规范》等5项国家级标准的制定。负责和参与编写技术总结、论文30余篇,在国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十余篇。
查看详情韩国瑞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1、著作:《现代板坯连铸》一书中独立撰写了第十六章“板坯连铸的离线设备”,1994年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 2、著作:审定了《现代钢铁工业技术—小方坯连铸》一书,该书1998年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 3、独立撰写的论文《介绍一种新型小方坯连铸机的拉矫机》1988年发表。 4、独立撰写的论文《回转台基础螺栓设计》1994年发表。 5、2008年11月,《350×2600宽厚板坯连铸机的设计特点》论文,登载在第四届发展中国家连铸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并获得中冶集团优秀论文一等奖。
查看详情薛向欣
研究领域
冶金工程技术
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冶金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
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学科带头人。辽宁省学科带头人,负责组建了辽宁省高校硼资源综合利用与硼材料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硼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冶金资源循环科学重点实验室。发表学术论文32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190余篇,出版专著“高炉自焙炭砖陶瓷砌体复合炉缸-理论与实践”。
查看详情王习东
研究领域
冶金物理化学
北京大学工学院
王习东,主要从事冶金与材料物理化学的教学、研究工作;承担或完成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课题、国家“863”课题、国家攻关课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面上课题在内的国家与省部级课题10余项。先后主讲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课程等16门。在资源综合利用物理化学与材料制备物理化学等领域做出了一定成绩。承担或完成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课题、国家“863”课题、国家“973”课题,国家攻关课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面上课题在内的国家与省部级课题10余项,通过鉴定6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获得国家与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6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2003年晋升教授,同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查看详情李钒
研究领域
材料化学,物理化学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化学化工系
2014年:李钒(1973-),男,山东省招远市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与冶金物理化学,Tel:010-67396480,E-mail:vanadiumli@bjut.edu.cn.
2013年:李钒:男,1973年生,副研究员,研究领域方向为材料物理化学,能源材料电化学 E-mail:vanadiumli@bjut.edu.cn
2012年:李钒(1973-)男,北京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物理化学的教学与研究.Tel.:010-67396480;E-mail:vanadiumli@bjut.edu.cn
董元篪
研究领域
钢铁冶金
安徽工业大学
1985年6月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至华东冶金学院(现安徽工业大学)工作至今。1991年被评为教授,1996年被聘为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钢铁冶金工艺理论和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冶金二次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及面上项目“锰铁合金氧化脱磷的基础理论研究”、“钢水化学加热中硅系发热剂的应用基础研究”、“冶金熔渣改质及高附加值利用”、“炉外处理用渣的低氟化研究”,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复合矿冶金渣中有价组分的再资源化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研究成果“钢铁生产过程中磷的控制及相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排名第一)获200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锰铁合金氧化脱磷的研究”(排名第一)和“低磷钢冶炼的基础研究”(排名第二)分获1999年和2001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华南含砷铁矿脱砷的基础研究”(排名第四)获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三等奖多项,发明专利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SCI、EI收录80余篇,出版“钢铁生产过程中的脱磷”、“冶金热力学数据测得与计算方法”专著2部。
查看详情杜金辉
钢铁研究总院
1993年3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1993年4月在钢铁研究总院高温所参加工作,现正在攻读钢铁研究总院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国防新材料研制工作,主持和承担了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863”、“973”等10余项国家重点军工新材料攻关项目,研制了十余种国家急需的关键材料,全部应用于军工型号。主要业绩有: 主持“太行发动机用GH4169合金研制”项目的研究工作,该项目2006年荣获“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2012年获国防专利一项。 2003~2005年负责主持“863计划”“改型GH4169合金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该项目2011年获国防专利一项。 1997~2003年参加了“航天发动机用GH742合金锻件研制”课题的研究工作。该课题于2004年荣获“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 2000~2005年主持了“GH1139合金棒材研制”课题的研究工作。所研制的零部件已应用于某航空发动机。 2000~2006年主持了“GH4708合金的研制”项目的研究工作,课题于2009年通过国防科工局的验收。所研制的零部件已应用于某航空发动机。 此外,还主持或参加了几项军品配套项目的研究工作。 在完成上述10余项科研课题的同时,工作期间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30余篇。 2006年荣获“国防科技工业协作配套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查看详情郑经堂
中国石油大学
姓 名: 郑经堂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5年1月 职 称: 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 话: 13854628317 民 族: 汉族 单 位: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 文化程度: 博士 电子邮箱: Jtzheng03@163.com 研究领域 功能高活性炭质吸附材料,光催化复合材料,高级氧化组合技术,等离子体高效利用技术,资源(污水)回用与环境有害物处理技术,功能活性炭纤维连续化生产技术。 学术兼职 兼任美国炭素材料学会会员,中国兵工学会活性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炭素制品信息网副网长,中石化给排水技术委员会技术委员, 全国污水回用研究会理事, 中国矿业大学讲座教授,中北大学兼职教授,《新型炭材料》编委等。 是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科技奖、国际合作等项目的函评专家。 教育经历 1978.1-1982.1太原理工大学学士,1982.3-1984.11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硕士, 1990-1993年在美国Texas A&M 大学和West Virginia大学(约4年),1998-2003年期间分别在英国巴斯(Bath)大学和英国牛津(Oxford)等大学(约2年) 2001年获山西省首届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称号;2000年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1999年获“99’中国青年科技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留学回国青年;1998年获山西省青年科技奖;1997年获山西省“金牛奖”个人特等奖、同年获山西省首届青年科技大会优秀论文2等奖; 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3项,发表论文230余篇(SCI+EI 108篇)。1998年当选为山西省九届人大会常委会委员、2003、2008年当选为山东省政协委员。2001年主持了山西省科技进步奖全部评奖(理论组)。是国家科技奖、发明奖、973、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科技奖的函评专家。 1990-1993:美国Texas A&M大学及West Virginia 大学(访问进修约4年) 1998-2002:英国巴斯(Bath)大学和牛津(Oxford)大学(访问教授 约2年) 负责主持和完成: 国家“八五”和中科院“八五”重大重点攻关项目2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973项目1项; 国家留学回国人员重点支持项目;中科院重点项目;中科院院长择优支持项目等18项;以交钥匙工程在全国实现高科技成果产业化5项(项目经费约1700万元);
查看详情李正熙
研究领域
电气工程
北方工业大学
李正熙(1955-),男,黑龙江人,教授,博士,学科带头人(正高),现就职于北方工业大学,研究方向为智能系统.主持完成了十多项国家项目和30多项北京市项目,近5年发表论文92篇,申请专利1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查看详情李廷举
研究领域
有色金属
大连理工大学
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2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郑州纺织机械厂助理工程师;1987年获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助教;1989年大连理工大学讲师;1995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学位;1996年韩国浦项产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1997年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大连市三育人标兵,2005年和2013年二次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年辽宁省教学名师,2010年宝钢优秀教师奖。曾任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辽宁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学科委员,中国金属学会电磁冶金与强磁场材料学分会副主任,中国铸造学会常务理事等。 长期从事金属凝固控制、连续铸造和电磁场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97年获日本钢铁协会论文奖,1999年获日本国国务大臣和科学技术厅长官的《瞩目的发明》奖,2004年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2006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一),2012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一),2014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二),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和中国优秀专利奖(排名第一),2016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排名第一),2017年被评为辽宁省杰出科技工作者。长期从事金属凝固控制、连续铸造和电磁场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97年获日本钢铁协会论文奖,1999年获日本国国务大臣和科学技术厅长官的《瞩目的发明》奖,2004年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2006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一),2012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一),2014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二),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和中国优秀专利奖(排名第一),2016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排名第一),2017年被评为辽宁省杰出科技工作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