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胡晓敏
研究领域
细菌学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胡晓敏,女,1978年出生,博士,副研究员。2000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专业,2007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获得微生物学博士学位。分别在2002-2003年及2005年在丹麦环境调查研究所、丹麦皇家农业畜牧大学和丹麦职业健康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2007-2009在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 2007年获得刘永龄奖学金,201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研究方向:农业与环境微生物的分子遗传与应用;主要研究内容:蜡状芽孢杆菌、苏云金杆菌和球形芽孢杆菌的生态和种群遗传结构、基因组序列和基因调控分析,毒素蛋白生物化学及其结构和功能间的关系,昆虫抗性机理,工程菌的遗传改良,及微生物杀虫剂的生产和应用。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科学院、湖北省及武汉市的科研项目。在J. Bacteriology, Appl. Environ. Microbiol., FEMS Microbiol. Ecol.等SCI收录期刊中发表论文20余篇。
查看详情唐红定
研究领域
材料合成与加工工艺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唐红定1995年于 中南大学(原中南工业大学)化学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8 年于武汉大学化学学院获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理学硕士学位(导师:张先亮教授)。2002 年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有机化学理学博士学位(导师:秦金贵教授)。2001年至 2002年在 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贾国成教授实验组)。2002年至 2007年在加拿大卡尔顿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王植源教授实验组)。2007年6月回国,任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研究员和有机硅化合物及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目前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查看详情谭必恩
研究领域
纳米材料,复合材料,高分子化学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研究工作经历 · 2007.09-今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9月回国组建研究小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微孔聚合物、超临界流体化学、纳米材料等领域。 · 2001.10-2007.09 英国利物浦大学化学系Research Associate。与Andrew Cooper教授(利物浦大学化学系主任,皇家化学会会士)合作,完成了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资助的项目(High-Throughput Discovery of Next-Generation CO2-Philic Polymers; Hydrogen Storage by Porous Polymer;Synthesis of Smart Polymer Nanoparticle for Targeted Delivery)。以第一作者在J. Am. Chem. Soc.和Macromolecules发表文章5篇。 · 1999.09-2001.09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先进复合材料国防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博士后期间,与益小苏教授合作从事高性能树脂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在371℃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热氧化稳定性。项目“氰基封端聚酰亚胺耐高温复合材料的研制”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主要兴趣集中于利用高分子材料来解决环境和能源领域的一些关键问题,研究涉及微孔聚合物及其应用、超临界流体化学、纳米材料、空间有机材料、特种高分子材料及树脂基先进复合材料等。
查看详情李祥友
研究领域
光学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李祥友,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博士学位;2009-2011年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AIST)特别研究员(JSPS Fellow);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研究员、楚天学者、中国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4)、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0)、二等奖1项(2008)、并被评为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2016)。主持过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任务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973专题、以及企业合作等多项项目。已发表SCI论文1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30多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0多项,授权软件著作权5项。 近年来,主要从事激光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软件开发、激光微纳制造和加工技术基础研究、以及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的基础理论、仪器开发和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光谱分析及其一体化控制软件开发、光谱数据处理、分类分级和定量分析算法、在线检测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实现了对土壤重金属元素、矿石、塑料、金属等材料的高性能分析。在此基础上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台式、移动式、便携式等多套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元素成分分析仪器,性能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激光增材制造和微加工技术方面成功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软件,相关成果集成的装备在航天领域以及微电子行业得到了实质性的应用并成功转化,其中多光束激光选区熔化成形装备的成形尺寸和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被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湖北电视台和湖北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报道。
查看详情柯昌剑
研究领域
光纤通信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工作于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光通信研究所,任光通信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超高分辨率光谱分析、光信号特征识别、微波光子学滤波器、光纤激光器与放大器、三维形状感知及实时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曾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预研、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国家863计划等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教育背景 1995/09–1999/06,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工程系,本科 1999/09–2001/06,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硕士 2001/09–2007/06,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博士 研究工作经历 2001/07–2004/10,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 2004/11–2008/10,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2010/11–2011/10,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子工程系,访问学者 2008/11-2014/10,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 2014/11至今,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 柯昌剑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光信息传输、获取、分析和处理,主要涉及超高分辨率光谱分析、光信号特征识别、微波光子学滤波器、光纤激光器与放大器、三维形状感知及实时信号处理等。 近年来他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预研、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国家863计划等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围绕光纤通信中的关键光电子器件与技术,特别是光学非线性效应、相干检测及其应用等展开了深入研究。累计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授权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讲教师。2014年,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建议人选。 国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增强效应的超高分辨率光谱分析方法及应用”,主持,82万;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课题,“光谱反演与信号分析算法软件开发”,主持,470万; 国家863计划项目,“大容量、长距离、实时在线的单通道Tbps-千公里光传输系统设备的研究、开发、测试以及应用示范”,课题组主要成员,2000万。
查看详情乔学亮
研究领域
材料学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乔学亮,男,汉族,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1978年-1982年在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现武汉大学)金属材料专业学习并获工学学士学位,1982年-1985年在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金属材料专业学习并获工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1990年在华中理工大学金属材料专业学习并获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晋升教授,1996年-1998年在德国不莱梅大学进行客座研究,2000年被聘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纳米材料、抗菌材料、环境材料、金属材料及表面处理等领域研究、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了973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150余篇;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8人、硕士研究生35人。
查看详情曹立勇
研究领域
作物育种学,植物遗传学
中国水稻研究所
曹立勇,男,博士,1966年8月生。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分子育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遗传育种博士研究生导师。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和中国农科院三级杰出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是作物遗传育种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为: 1.水稻遗传育种理论与方法研究:利用遗传学原理进行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研究。 2.杂交水稻分子育种研究:应用分子育种技术平台和超级杂交稻亲本选配理论,选育优质、抗病不育系、恢复系,配制优质、抗病杂交稻组合和优质超级杂交稻新组合。
查看详情官春云
研究领域
作物遗传学
湖南农业大学
官春云,男,蒙古族,祖籍内蒙古镶黄旗,出生于湖北荆州。1959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教学名师。曾任湖南农业大学校长、作物基因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第十二届国际油菜会议科学委员会主席。现任南方稻田作物多熟制现代化生产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主任,国际油菜咨询委员会(GCIRC)委员,农业部油料作物专家指导组副组长,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科协副主席等职。
查看详情杨德森
研究领域
船舶、舰船工程,高等教育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杨德森,男,汉族,1957年4月生,祖籍山东费县,1975年7月参加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德森教授是我国水声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水下矢量声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先行者之一,在声呐技术和水中兵器声隐身领域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提出矢量声呐技术,研制成功矢量声呐,开创我国声矢量探测模式,显著提升了我国声呐技术水平;研制成功低噪声潜艇辐射噪声测量系统,成为我军潜艇辐射噪声测量标准设备,提升了我国潜艇声隐身性能的评价水平;提出潜艇噪声源识别的新方法,研制成功潜艇噪声源测量识别系统,为我国潜艇声隐身工程提供准确治理对象;提出水下低频噪声转换控制新方法,并取得重大进展,为潜艇声隐身工程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查看详情许贤泽
研究领域
仪器仪表技术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None
许贤泽,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信息学院测控技术及仪器系主任、国家教育部仪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编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精密机械设计基础》(3版),负责的《精密机械设计》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4年被评为“武汉大学教学名师”,2016年获“武汉大学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 许贤泽教授一直从事光机电一体化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在该方向上培养了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项目等20多项,获得省部级二等奖3项,发表SCI、EI论文30多篇。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