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苏良碧
研究领域
材料科学,光学,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长期以来在激光晶体材料研究领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在稀土掺杂氟化物激光晶体材料制备、组分结构设计等技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功研制出了一系列结构可设计、性能可调控的稀土离子掺杂激光晶体材料,并已在国内外多家激光物理与技术研究机构获得了应用。已申请中国专利10余项。专利技术:“钕离子掺杂的二价阳离子氟化物激光晶体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坩埚下降法单晶生长炉及其应用”;“稀土离子掺杂氟氯化铅激光基质晶体及其制备方法”;“一种中红外发光晶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查看详情唐少春
南京大学
自主研发新型电热薄膜规模化制备与改性技术,克服了传统电阻丝加热的不足且有独特的面辐射。柔性阻燃智能温控电热膜电-热转化效率高、无传感智能温控、无明火、阻燃、可任意弯折、耐水洗。可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工业节能、军工等领域。 “纳米颗粒改性动力锂离子电池隔膜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金属表面高性能纳米防护涂层技术及其产业化”、“微波超声波高效协同技术及环保节能设备的开发与应用”均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选择性吸收和能量转换效应的微波制备技术开发与应用”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申请国家专利30多项,授权专利17项,其中2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和江苏省专利优秀奖。
查看详情宋志棠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宋志棠,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第二研究室主任。西安交通大学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博士学位。于1998年2月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集成电路重大专项、国家纳米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超级973/973)、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等科研项目10余项。 宋志棠长期从事相变存储器材料与器件、纳米抛光液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新型相变材料、相变存储芯片、高密度存储技术、相变抛光等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IEDM等期刊发表了SCI论文511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80余项,美国专利10项。获得2016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8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级领军人才,2019年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新材料成果转化奖”、第20届中国工业国际博览会创新银奖,第五届“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查看详情孙宝岗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承担国家专项、863、民用航天、科工局、总装、航天集团公司、院创新基金等预先研究课题10余项,研制的30余项产品在航天、航空、电子和船舶等领域得到了推广应用。 在复杂构件一体化成型技术,轻质复合材料构件的制备技术及耐极端环境树脂基复合材料用材料选择及工艺设计技术方面取得成果。在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研制及工程化应用方面申请专利40余项,获国防科学技术成果奖励3项,并在SCI、EI、国内核心期刊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
查看详情冉起超
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开展新型高性能树脂制备及加工技术转化。获“四川大学优秀青年学者基金”和“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优秀青年人才基金”。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企业项目10余项。累计发表SCI文章3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1)低粘度、高耐热树脂基体体系,Tg为250℃-380℃,可用于干法、湿法制备预浸料及液体成型工艺;(2)无卤、无磷本征阻燃苯树脂基体,Tg为220℃-250℃,阻燃达到V0,烟密度低;(3)高模、高强树脂基体,模量大于5GPa,弯曲强度大于130MPa,Tg为180℃-230℃;(4)低介电、高耐热树脂基体,介电常数小于3,介电损耗正切为0.002,Tg为350℃-400℃。
查看详情邱少宇
中国核动力设计研究院四所
核燃料及循环材料、先进材料、先进制造及装备、腐蚀与防腐。获得中国专利22项,其中授权专利7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
查看详情钱春香
研究领域
非金属建筑材料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钱春香,女,教授.联系电话:13505162115 钱春香 ,女,浙江桐庐人,1966年3月生,中共党员。1981年9月入南京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东南大学)学习,1985年7月获工学学士学位后,1988年4月获东南大学工学硕士。1988年7月入南京化工学院师从唐明述院士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7月获工学博士。
查看详情彭华新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提出复合材料增强相由均匀分布向可控非均匀分布发展新理论,开辟磁性微米丝多功能复合材料与超复合材料研究领域。发表论文近150篇。(1)先进复合材料的设计、制造与测评。探索针对典型复合材料构件的材料、工艺与性能的科学规律;发展高效的材料及其构件的设计、制造与评测技术与方法;建立先进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测评准则及工艺与质量控制标准。(2)多功能复合材料与超复合材料。研发可实现结构健康监测、主动隐身及力敏、减震等功能的复合材料构件;研发基于材料微/纳尺度结构设计的氧化物气凝胶/纳米纤维基高性能防隔热复合材料(电磁功能复合材料与超复合材料;导电、导热功能复合材料;先进复合隔热材料及其结构调控)。
查看详情彭超义
中车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装备预研、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和PCT专利50余项(授权近30项),获中国中车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发明了风电叶片族系延长设计方法和气-电联用抗冰技术,解决叶片防冰除冰问题,保障了风电机组发电效率和安全可靠性;首创环氧多重氟化策略及采用此策略合成的全有机超疏水纳米复合涂层材料。应用大尺寸复合材料结构轻量化设计、试验考核技术、液体成型工艺,研制了1.5至7MW逾20款风电叶片新产品。已在湖南、天津、江苏和内蒙等地建立复合材料产业化基地,年产值20多亿元、累计销售上百亿元,产品技术应用于法国、印度、瑞典。
查看详情吕智
研究领域
无机非金属材料
广西超硬材料重点实验室
吕智,男,出生于1956年,教授级高工。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中南矿冶学院(现名:中南大学)本科学习,学士;1982年2月,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1984年3月至1986年9月,成都科技大学,硕士;1986年10月至1992年12月,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实验厂,先后任课题组长、厂长助理;1993年1月至1994年12月,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实验厂,任副厂长;1995年1月至1997年3月,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实验厂,任厂长,兼任超硬材料研究所所长;1997年4月至2000年1月,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任副院长;2000年2月至今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任院长,兼任国家特种矿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至2007年1月,华侨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11月,清华大学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