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李斌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近年来,李博士带领部门面向我国现代畜牧养殖产业的重大需求,以奶牛、生猪、肉羊等主要畜种为研究对象,着重开展畜禽生理、生态和生长信息感知与模型构建研究;研发畜禽圈舍环境精准调控、饲料及投入品精准投喂等智能化作业装备;开发多机通讯和协同作业云管控平台,结合现代养殖工艺,打造无人化/少人化畜禽生产模式;推动畜牧业智能化设施装备的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和实用化产品创新研发与应用,为畜禽养殖产业提供智能化、智慧化装备技术解决方案。截止目前,团队先后研发了畜禽舍防疫消杀机器人、畜禽舍环境精准调控装备、畜禽舍巡检机器人、畜禽精准饲喂设备、畜禽舍清粪机器人、牛羊养舍推料机器人等产品样机,为我国畜牧养殖产业智能化装备研发与应用提供物化技术支撑。 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等17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26篇,EI收录1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取得软件著作权登记30 余项,制定企业标准2项,出版著作2部,获得政府科技奖励 3 项,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2项。
查看详情刘玉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刘玉,男,1982年生,河北无极人,理学博士。2005年、2008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分别获理学学士学位、管理学硕士学位;2011 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工作。 主要从事土地规划、区域农业与乡村发展研究。重点围绕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精细化利用与管理问题,以空间信息技术为手段,开展城乡发展转型背景下的乡村地域功能划分、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与土地整治规划等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1项、中科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等各类课题12项。 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第1作者/通讯作者论文30多篇,其中SCI/EI论文13篇、申请软件著作权15项,参与撰写专著4部。
查看详情潘瑜春
研究领域
农业基础学科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获地图学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 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2002年毕业后到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工作,同年列入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6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培养计划。北京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理事、北京地理学会理事。 主要从事空间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主要包括农业资源与环境信息获取、采样布局优化、时空数据挖掘分析、农业及土地资源质量评价与规划、农业灾害与突发事件风险评估、资源优化配置与规划、网络及移动环境下的空间信息服务系统研发与集成等方面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金等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开发了大兴区和房山区的农业资源管理决策系统、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221信息平台等大型GIS应用软件系统。近年来,以农业与土地资源的高效安全利用为目标,以空间信息技术为重要技术手段,围绕资源与环境中的信息获取与处理分析、质量评价、农业灾害与突发事件风险应急、资源优化配置与规划及信息系统集成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结果,为农业与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区域资源利用规划、监控、管理与应急处置决策等提供了支撑,并在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221信息平台研发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国内外发表80余篇期刊论文,其中SCI/EI论文近20余篇,参编专著4部;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30余项。获得北京市科技奖二和三等奖、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和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各1项。
查看详情王成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王成,男,1970年1月出生,博士,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现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工作,主要从事农业智能装备方面的设施农业智能控制和生物仪器的相关研究开发工作。 2009年以前主要从事设施农业智能控制方向研发工作,先后主持了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网络型设施农业智能监控实用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设施农业配套关键技术装备研究开发"、科技部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便携式自动化技术产品示范与推广"、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语音型无线自组网设施环境监测系统开发与示范"、北京市农委农业科技项目"数字智能精准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示范应用"、科技部863计划课题"设施农业智能嫁接与高效移栽机器人研究应用"等课题,研究开发了系列农业专用传感器、设施农业智能监控系统等产品。 2009年至今主要从事生物仪器方向研发工作,先后主持863计划子课题"农作物水分综合信息获取及先进传感技术研究"、948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农作物形态与组分监测技术平台"、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课题"作物育种田间性状快速获取分析装备研发与应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专项"便携式植物微观动态离子流检测设备研发与应用"、科技部863计划课题"作物生产智能监控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等课题,研究开发了作物田间综合性状获取技术产品、植物生长发育机理检测仪器、育种数据综合管理系统软件等技术产品,初步构建了"作物精细育种技术装备平台",部分产品已在北京、江苏、山东等省市推广应用。。 所研发的系列农业信息化技术产品装备在全国20多个省市得到推广应用,其中"智能化水稻浸种催芽生产线"已经在黑龙江省大面积推广应用,每年可满足百万亩水稻生产的优质芽种供给,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获得专利3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50多项,发表文章60多篇,参编著作4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排名第四、第六)、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2项、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项目一等奖1项、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优秀项目奖 1项。 学术成就: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高级专家数据库专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同行专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江苏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审稿专家;北京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理事。
查看详情杜建军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杜建军,四川仁寿人。1999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获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9-2002年,在中国直升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2010 至今,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工作。 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植物生物力学研究,包括:农业设施三维建模与科学计算;农业场景与作物图像处理与三维重建;植物显微结构表型分析及生物力学仿真。 近年承担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青年基金1项“日光温室三维交互设计与计算控制平台”,国家863子课题1项“大田精准农作平行管理系统实现关键技术”,参加国家基金等其它课题3项。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发科研: (1)农业设施三维建模与科学计算方面,设计和开发了主要农业设施(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的三维建模和可视化软件,形成了及三维建模、光环境、热环境、数据可视化和施工图纸制作的平台,为农业设施环境的建模和仿真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2)农业场景与作物图像分析方法方面,开发了系列玉米果穗考种的图像处理算法,适用于精确考种、批量考种和后台考种等多种装置,获得玉米果穗的主要农艺学指标,为作物种植资源数字化考种提供了方法和工具;开发了田间场景作物连续监测的图像分析方法,从颜色、纹理、形态等多个角度揭示作物群体表型特征和生长状态。 (3)植物维管束结构功能研究,构造维管束多尺度可视化模型,揭示植物微观尺度上表型特征,探索作物组织层次表型表达与结构功能关系。 近年发表论文19篇,EI检索9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授权1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2项。
查看详情孙传恒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1978 年4月出生于山东省高唐县,汉族,中共党员。1998.9-2002.6 青岛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学士学习,2002.9-2005.6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昆虫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同年进入到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工作。2009.9-2012.6在中国农业大学信电学院农业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现任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21230M),《渔业质量标准》审稿专家。 近5年先后主持、执行主持、以技术骨干参加国家及省部级重点项目10多项。 近5年共发表论文20多篇,参与撰写行业标准3项,取得20多项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专利20多项,授权专利8项。 2010年获中国水产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5)。
查看详情李江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李江波,男,1982年生,山西阳泉人,博士,助理研究员;201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4月到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做博士后,2014年9月博士后出站留中心工作。 研究领域:基于图像和光谱技术的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无损检测技术及装备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青年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博士后基金1项和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课题1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6项。迄今,在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SCI/EI学术论文近50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SCI/EI学术论文25 篇。授权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第一完成人获软著作权2项。
查看详情张馨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张馨,出生1981.2月,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硕士,现中国农业大学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在读博士。参加了近20项科研课题,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2篇(SCI/EI收录6篇),取得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10项,获各级奖励7项,指导研究生6人,本科生2人。工作以来研发的农业专用传感器累计售出5000支、温室娃娃等便携式采集仪器2500套、控制器120套,指导设施生产面积万亩以上,开展农业用户培训300多人次,产生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术成就:①研究了环境信息数字化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在国内外首次研制了具有快速自恢复、直接自校准、数字显示和组网功能的数字化设施环境专用传感器,包括气温、湿度、光照度、辐射、光合有效辐射、CO2、露点、地温等8款传感器产品。其中温湿度露点集成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为:空气温度±0.1℃,相对湿度±2%RH,露点温度±1℃,一致性和稳定性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光照强度传感器具有量程自适应的特点;光合有效辐射、全辐射传感器改变依赖进口产品的现状;传感器稳定性和耐恶劣环境指标与进口产品相当,价格降低了50-70%,符合国内用户安装和使用习惯。②在国内外首次将语音服务功能与设施环境信息采集设备集成,应用嵌入式专家知识研制温室娃娃,其集成小气候信息传感器,并嵌入作物生长和栽培管理知识,可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以语音的方式指导用户生产,实现了多种温室环境的自动监测和科学管理指导,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③研究了无线通讯网络、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等信息传输技术并与采集、控制设备有效集成,满足不同农业生产领域对信息传输的需求。
查看详情邢斌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2006年6月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09年1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专业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化。2009年7月至今在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智能系统部从事农业信息化方面的科研工作。 近三年参与的项目主要包括:粮食流通追踪技术设备与应用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供应管理与服务系统研发、农产品物流配送管理系统开发、水产品产地生产单位抽检项目、果树遗传改良与控制技术研究及其应用、面向农产品的三维配载优化研究、天津市放心菜基地管理项目等。 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完整软件著作权6项。
查看详情杨浩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杨浩,男,1983年生,博士,助理研究员。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现遥感所),获硕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所,获博士学位。2009年至今在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主要从事农业雷达遥感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项目骨干参与了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北京基金、农业部948项目,中欧“龙计划”、中英“STFC牛顿基金”等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收录论文4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参与制定地方标准3项,获得国家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1项。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