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徐福建
北京化工大学
徐福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博士学位。2007 - 2009年,担任新加坡李光耀博士后研究员,2009年加入北京化工大学,现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医用高分子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在药物控释载体、抗菌材料、伤口止血促修复材料以及多糖功能化方面开展了广泛研究。兼任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Biomaterials Science杂志副主编。在国际期刊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Nano、Biomaterials等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受邀为Chem. Rev.、Acc. Chem. Res.、Prog. Polym. Sci.、Chem. Soc. Rev.、Mater. Today期刊撰写综述论文7篇。此外,申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相关专利在产业化制品方面成功应用,多适应症、可吸收多糖复合医用敷料技术成功转让。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0年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的支持,2012年获“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结题为特优),2014年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7年获得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一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8年入选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2020年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查看详情徐东伟
大金氟化工(中国)有限公司
2011~至今:任职大金氟化工(中国)有限公司政府及公共事务部,现为部门副部长; 多年从事政府法规事物工作及国际法规工作,对【京都议定书】、【斯特哥尔摩公约】、【基加利修正案】等国际公约及IEC国际电工标准,欧盟和美国的电气标准等有着长期工作经验和深刻的了解; 对氟材料在国内外市场上应用的状况的信息等非常了解,并且了解氟材料的新产品开发方向; 现任: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氟硅协会法规事务和产品监管委员会委员 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氟硅协会质量安全环保委员会委员
查看详情徐彩虹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现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迄今已发表论文150多篇,授权专利40多项。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航天复合材料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特种含硅新材料实验室学委会委员,山东省先进有机硅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筹)学委会委员,亚洲硅论坛(ASiS)国际委员会委员,国际硅化学论坛(ISOS)国际委员会委员。《有机硅材料》期刊编委。研究方向包括硅基陶瓷前驱体聚合物合成及应用;可陶瓷化耐高温粘接材料及应用;特种功能涂层材料及应用。自2005年至今,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省科技计划、企业等项目60余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4项。
查看详情肖海华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肖海华研究员2012年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师从景遐斌研究员、陈学思院士。近10年来,肖海华研究员立足生物医用高分子,聚焦金属铂类药,系统性地从事铂类药物的高分子新剂型研发及它与药物、基因等进行联合的载药体系的开发和临床转化研究。课题组围绕三大策略,即跨越铂类药物进入细胞的生物屏障、解除细胞对铂药的解毒机制、抑制细胞对铂形成的DNA加合物进行修复,来构建高分子铂类药物的纳米递送体系,以期降低铂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疗效、抑制临床耐药的发生。新冠疫情发生后,生物安全已经纳入到我国国家体系,被提升到国家安全高度,成为了我国国家安全的十六个组成部分之一。肖海华研究员课题组提出了“生物安全材料”的概念,主张开发新材料、产品和相关装备,来应对来自生物安全各分支领域如人类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微生物耐药、个人防护装备、生物遗传资源和人类遗传资源的保藏、外来生物入侵等方面的生物安全威胁和危险因子。迄今为止,肖海华研究员已共发表>90篇学术论文,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Biomed. Eng.、Prog. Polym. Sci.、Adv. Mater.、Adv. Funct. Mater.、J. Am. Chem. Soc.、Nano Lett.、ACS Nano、Mater. Today、 Coordin. Chem. Rev.、Biomaterials、Nano Today等期刊上发表>40篇论文;申请中国专利12项,获授权中国专利7项,美国专利2项;已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排名:3/14)、吉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年,排名:3/5)、中美纳米医学与纳米生物技术学会未来科学家奖(2017年);应邀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资源管理与利用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协会纳米医学与工程协会青年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造影技术分会青年委员。
查看详情郭媛
西北大学
郭媛,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兼任法国奥尔良大学特邀教授、Acta Materia Medica 杂志编委、《精细化工》杂志编委、Chinese Chemical Letters杂志青年编委。本、硕、博毕业于西北大学;先后在第四军医大学、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奥尔良ICOA研究所做博士后(获法中科学与应用基金会FFCSA奖学金资助)。长期从事生物体系分子探针、药物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衰老精准示踪与干预。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陕西省留学归国人员择优资助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十余项。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Anal. Chem.、Sen. Actuators B、Eur. J. Med. Chem.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转让1项)。荣获第八届西北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壹等奖、第五届西安青年科技人才奖。
查看详情伍桂松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石化化工规划与咨询工作,参与了石化化工五年规划编制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多个政府专题研究及参与化工产业政策制定,带领及参与数百个化工行业咨询项目,多个项目获得省部级奖励。
查看详情吴信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0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先后任创新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期间在南昌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2014年在法国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INRA)访问学者、2020年1-4月在荷兰伊拉斯姆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探索生物基营养资源在动物中的生理功能和应用关键技术问题,母体与子代氨基酸、核苷酸、微量元素的营养代谢与生理功能的联系。近年来,在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J Sci Food Agri、Food & Function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80多篇, 其中90多篇被SCI收录。授权发明专利22项。以前三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和湖南省发明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8项。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省部级科技创新项目、企业横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农学会理事、微量元素与食物链分会秘书长、世界中联中医与农业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入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查看详情王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王正先后主持省部级、国家级研究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获得10项科技成果认证和两个国家级新产品证书。其新技术产品已进入国内新型建材和轿车内饰件制造市场。多项研究成果在国内数十家相关企业应用,产生显著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简介: 王正于1982年中国林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97年被聘为研究员;2001年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并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10月-2014年2月年担任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副所长;2015年2月从研究员岗位退休。 曾任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刨花板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木材标准化委员会结构材分委会主任,中国生物质材料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产学研合作促进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竹藤资源利用分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竹藤中心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生物质材料分委会常务委员。 主要贡献及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为“木基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内容包括:建筑用竹材承重结构材制造技术、建筑用竹材覆盖板材制造技术、新型竹材低碳建筑制造技术、环境安全型(无甲醛)人造板制造技术、新型木塑复合材料技术、农业秸秆制造新型环保人造板技术、木纤维(刨花)复合材料模压技术、以及木材工业废水治理及其综合利用,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等。 先后主持省部级、国家级研究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获得10项科技成果认证和两个国家级新产品证书。其新技术产品已进入国内新型建材和轿车内饰件制造市场。多项研究成果在国内数十家相关企业应用,产生显著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主要荣誉及奖励: 1991年荣获原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1)和中国专利优秀奖(排名第2);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5月被评为原林业部首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1997年选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7年荣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4);2009年荣获梁希科技奖2等奖(排名第3);2011年荣获获梁希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1);2013年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排名第1)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1);2014年被授予中国林产工业终身荣誉奖。
查看详情王一飞
暨南大学
王一飞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 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研究开发、创新药物发现及药理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广东省国际合作项目等20余项;获得了国家新药临床批件3项;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和广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编著作5部;获得国际PCT专利授权2项;申请专利213项,授权专利45项;SCI、EI收录学术论文100余篇。
查看详情王伟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05年获天津大学工学博士,香料香精化妆品学部国际化妆品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化妆品领域的化妆品天然活性原料的开发与化学修饰、功效化妆品的开发等方向的研究,致力于植物源活性物质的提取及其功效评价和应用;酵素制备及其功效评价和应用;化妆品原料绿色合成工艺的开发和化学修饰。先后主持了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教育厅、市科委、上海市科促会联盟计划、美国PPG公司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等三十余项。2009年转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负责并完成科研项目十余项,科研经费二百余万元,有较深厚理论基础,同时具有主持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已获批5项,出版教材3部。开设的课程:化妆品原理学、化妆品原料学、化妆品与中医美容、皮肤医学与美容。 研究方向: (1) 天然化妆品原料提取、化学修饰和应用; (2) 功效特色化妆品产品开发 结合微乳技术、载体技术等,将功效原料应用于各类化妆品中,解决溶解不佳和不稳定等应用问题;定制不同功效的护肤化妆品和彩妆类化妆品,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配方。 (3) 化妆品功效评价 开展功效原料和化妆品的体内、体外保湿性、美白、抗衰老、祛痘、抑菌防腐功效评价等。 教育和工作经历 2009/05-至今,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香料香精与化妆品学部,教授 2006/06-2009/05,辽宁科技大学,化工学院,教授 2002/09-2005/04,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博士,导师:张文勤 1991/09-1994/03,鞍山钢铁学院,化工学院,硕士,导师:肖瑞华 1986/09-1990/07,齐齐哈尔轻工学院,化工学院,学士 部分研究项目 1.睡莲提取物的研究开发,J2020-134,横向项目,在研 2.葛仙米匀浆技术的研究开发,J2020-145,横向项目,在研 3.无机颜料的表面改性及其在水体系中的分散性研究,J2019-177,横向项目,在研 4.雪莲发酵液的制备工艺开发,2019-283,横向项目,结题 5.中药眼部精华液安全性和功效性评价,J2019-91,横向项目,结题 6.槐糖脂的生产工艺优化及其应用研究,LM201941,省部级项目,在研 7.高效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绿色合成,LM201734,省部级项目,结题 8.檀香醚的绿色合成工艺,LM201547,省部级项目,结题 部分发表的专利 1.一种美容八珍汤提取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2019.3,CN109431887A 2.一种三花发酵原浆化妆品及其制备方法 2018.7 CN108309922A 3.一种百香果果皮中的多酚的提取方法 CN107362080A 4.一种含有黄秋葵提取液的膏霜 CN201710442845X 5.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羧酸的制备方法CN106876705A 6.一种烟用加香物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2017.3 CN106986903A 7.一种含3‑氧代‑α‑紫罗兰醇基‑β‑D‑吡喃葡萄糖苷的电子烟烟液 2017.4 CN106858705A4.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