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谭永涛
宁夏大学
工学博士,2019年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超级电容器以及新型能源材料等研究,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访问学者。研究涉及碳材料、金属氧化物、导电聚合物和纳米金属复合电活性电极材料,掌握材料的制备、结构表征以及电化学表征等实验方法,在电化学方面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基础,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Electrochimica Acta》、《Dalton Transactions》、《Scientific Reports》、《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期刊发表相关论文15篇(一作)。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2014年获甘肃省高校进步一等奖(排名4),2019年获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查看详情何力军
宁夏大学材料与新能源学院 宁夏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
1993年于南京理工大学工程热物理与飞行力学系工程力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00年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固体力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02年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固体力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2006年完成西北工业大学宇航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西北稀有金属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培养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后工作。 2002年至今在宁夏大学工作(2002年评聘为副教授,2006年评聘为教授)。 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SCI、EI收录近30篇。 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1项,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1项;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校企横向课题3项。培养硕士研究生近30名。 先后为本科生讲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方法等课程;为硕\博研究生讲授:张量分析与变分,断裂力学,振动力学,高等工程力学,连续介质力学,材料力学性能。 与区内多家企业建立有合作关系。除前所列出之外,还先后担任国家钽铌特种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专家,宁夏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国家开发银行专家等。
查看详情潘秀红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潘秀红,男,博士,副研究员,2005年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从事于空间材料实验技术及空间高温晶体生长机理的研究,通过实时观察技术揭示了硅酸铋、硼酸钡、铌酸钾、钽铌酸钾等高温熔体结晶的界面动力学效应、表面张力对流效应及晶体生长机理,发明了振动场、磁场等模拟微重力的地面高温晶体生长技术,制备出组份均匀的、高结晶质量的硼酸钡、碲镉汞等晶体材料,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科学研究项目、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课题、上海市科技创新课题等科研任务。多次参与我国空间材料科学高温实验装置的研制任务,解决了我国空间材料科学高温实验的关键技术,曾担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载荷“综合材料实验装置”主管设计师、实践十号返回式卫星有效载荷“多功能材料合成炉”副主任设计师,现任我国空间站载荷“高温材料科学实验柜”副主任设计师。在国内外公开学术期刊上共发表文章50 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0项,
查看详情周峰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科研工作中,致力于解决材料表界面润湿、润滑和黏附的关键科学问题,发展适合工程应用的湿黏附化学材料,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在Na ture Commun.、Science Advances. JACS、Adv. Mater.等共发表SCI论文400多篇,论文总引用约20000 次(google scholar),H因子78。提出了机械仿生功能材料表面设计原理和制备技术,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0余件,国际专利2件,发展了20多种功能涂层产品,服务10多家企业。TribologyOnline(JAST)副主编,《J. Fiber Bioeng. Inform.》 、《Trib. Inter.》、《Friction》 、《Coatings》 杂志编委。中国化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副主任委员。2004年中科院院长优秀奖; 2005 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六); 2009年第七届甘肃省青年科技奖; 2009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摩擦学青年学者奖; 2011 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2011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12 年入选中组部相关国家人才项目“青年拔尖人才”; 2012年度第十六届甘肃省“青年五四”奖章; 2013年国际仿生工程学会“杰出青年奖”;2013年中科院人才计划结题优秀;2014年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5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 2016 年获得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016年首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 2016 年英国皇家工程学会杰出访问学者“Dist inguishedvisitingfellowship”; 2017 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中组部第三批相关国家人才项目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7年中国科学院第十二届杰出青年; 2017 年亚太材料科学院副院士; 2017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青年创新奖。
查看详情徐保民
北京交通大学
1989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97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0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专业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003年7月进入北京交通大学工作,现任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导。 2000年11月至2002年5月期间在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院 (Institut National de Recherche en Informatique et en Automatiqu) (INRIA)从事博士后研究,从事分布Java对象迁移机制研究。2002年6月至2003年5月期间在丹麦科技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做访问学者,从事网格计算的资源管理研究。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期间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做访问学者,从事云计算的作业调度算法研究。 目前主要从事云计算、分布式计算、大数据处理、机器视觉及脑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应用开发。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过欧共体项目、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军科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科技计划等项目。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编委。 本人长期从事分布式应用系统的研发,具有丰富的大型软件开发经验,所研发的诸多系统比如桥梁病害检测系统已在我国铁路桥梁安全监测和运维服务领域得到应用。所研发的大规模DNA序列拼接算法已部署在北京市信息中心的生物计算云平台上。为北京超算科技有限公司所研发的超算云平台已安全运行十余年。
查看详情瞿有利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教育背景:1995/9-2000/7,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系, 博士;1991/9-1995/7,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学士 工作经历: 2004/1-至今,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2000/8-2003/9,富士通研究开发中心, 研究员 主要从事信息检索数据处理等方面研究和开发工作。
查看详情王庆功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2015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同年进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实验室工作。主要围绕空间多相流、主动控制与高效传热技术方面开展研究,完成了系列基础创新实验,构建了新的界面动力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在工程上完成了深低温两相系统的地面等效试验方法,形成了关键部件的设计准则,支撑完成了实践二十号卫星搭载的国际首次基于深冷环路热管的深低温热传输在轨演示试验。参与完成了极端条件下水冰资源提取利用、地外生存系统等重大项目,参与科学院“地月空间探索和开发战略研究”等。
查看详情盛磊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盛磊,男,1985年5月生,博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液态金属散热与能源、液态金属柔性机器及生物医学等方向的研究与产业化,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目前已入选云南省“高层次人才”产业人才计划。除中科院职务之外,还兼任云南靖创液态金属热控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空间液金技术研究(昆山)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农业大学兼职导师、江西定南县产业发展顾问、云南曲靖市麒麟区区委联系专家等职。他在科学研究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在科学研究方面,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军委科技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下面子课题、国家载人航天项目、云南省重大专项、云南省“千人计划”项目及产业化项目等,资金总额2000余万;重点参与总装XX项目,军委科技委XX项目,相关项目资金总额近2000万元;以第一、二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已被引用700余次,SCI收录论文单篇平均被引约40次;合著Springer出版液态金属主题英文专著一部;4项工作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包括被Nature、Nature Materials、Science News、New Scientist、MIT Technology Review、CCTV13、中国科学报头版(4次)等网站媒体报道,参与的一项工作入选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十大科研进展新闻。 在产业化转化方面,他在液态金属热控与能源装置的设计研发等方向有较多的经历,带领团队申请相关专利190余项、组织开发出10余款相关产品,相关产品获得较多奖项并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部分产品在市场上反馈较好。另外他还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组织的《中国新材料战略重点规划》、牵头编写了《液态金属产业链》、参与编写了《液态金属全新工业》等书籍。此外,他还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云南省电视台、中国科学报、中国经济日报、路透社等媒体采访报道。在国内外液态金属研发与产业化领域具有一定影响。
查看详情田振玉
研究领域
工程热物理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田振玉,2008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2010在法国CNRS从事博士后;2010-2013在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从事洪堡学者,任课题组长和助理研究员;2013年8月以中科院和中组部支持项目加入工程热物理所,任研究员/博导,主要从事高效清洁燃烧、微重力燃烧和催化燃烧研究。 截止2021年6月,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100,其中燃烧领域顶级期刊CNF/PCI>35),SCI引用2300余次,H因子26,英文专著2章,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29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3项面上,2项国际合作,1项基础科学中心子课题)、工信部两机重大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组部计划项目、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中法杰青交流、王宽诚率先人才计划卢嘉锡国际团队项目、中德科技合作和企业等项目二十余项,主持总经费6000余万元。获得国际燃烧学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奖(Bernard Lewis Fellowship)、洪堡学者、中组部计划、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和北京市杰青基金等奖励,并担任2018/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函评和会评专家。
查看详情高相东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高相东,男,1972年生,博士,研究员。200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材料学院,受聘至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2008年7月至2009年1月至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高唯院士研究组)进修;2018年4月至上硅所苏州研究院兼职从事气凝胶新材料产业化工作。 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协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工业陶瓷分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议专家,上海市科学技术专家库专家,江西省科技厅、河北省科技厅评审专家,国内外多家学术期刊审稿人。 主要从事纳米孔硅基材料(含二氧化硅/硅酸盐陶瓷气凝胶)、氧化物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微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能调控、节能/环保应用及相关新材料产业化技术;在二氧化硅气凝胶粉体的新型低成本产业化制备技术、耐高温气凝胶涂料/涂层应用等方面有扎实工作基础。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