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毕惠嫦
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
毕惠嫦 教授,国家杰青/国家优青获得者;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导、执行院长; 中山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导;美国匹兹堡大学药学院兼职教授。2007 年毕业于中山大学 药学院,2011-2012 年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作访问学者。长期从事药物代谢及临床药 理学相关研究工作,专注于内/外源物代谢调控对疾病及合理用药影响的研究。主持国家 各级课题近 20 项。已发表中英科研论文 130 多篇,其中 SCI 科研论文 100 多篇,以通 讯 作 者 或 第 一 作 者 在 Hepatology, 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等发表 SCI 论文 70 多篇。主编并出版专著 4 部,参编 7 部。目前担任中 国药理学会临床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分析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兼青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青委会主任委员;广东 省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担任 5 本 SCI 期刊编委。获 2014 年中 国药理学会-Servier 优秀药理学者奖、2018 年国际代谢学会(ISSX)亚太青年学者奖(2018 ISSX Asia Pacific New Investigator Award)、2019 年广东省药理学会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2021 年美国药理与实验治疗学会(ASPET)Richard Okita Early Career Award in Drug Metabolism and Disposition。
查看详情朱晓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医学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1982年12月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1996年于上海中医药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6至98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药协会中药经典名方研发与生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中药理论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药理学科带头人。 近年来主要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新药的研发。研究方向:中药药理(心血管药理)学研究。以第一负责人承担相关国家级课题30项。以第一获奖人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二等奖2项;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申请发明专利11项,其中授权6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编著专业书籍8本;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
查看详情赵秀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1、主要学习经历: 1980,9-1985,7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 1987,9-1990,7 中国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 1993,9-1996,7 北京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1996,9-1999,2 首都医科大学 内科学博士后 2、主要工作经历 1996.9-2000.1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临床药理负责人 2000.12-至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机构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Ⅰ期试验室主任 3、研究方向:临床药理,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药早期临床研究、干细胞临床研究等。 4、主要成就:现任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南国际医药创新联合基金会药物与医疗器械真实世界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项目现场核查和会审组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副主编;临床药物治疗杂志、中国医药导刊等杂志编委。负责 I-III 期新药临床试验 100 余项;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 GCP 平台建设课题负责人之一;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 主编学术著作 4 部,主译 1 部。
查看详情张永鹤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2001.5-至今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副教授、教授。兼任中国药理学会秘书长主要从事抑郁症及睡眠障碍相关药理学研究。创建了国内领先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睡眠脑电频谱分析平台、发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无成瘾和耐药风险的快速抗抑郁候选药YH-200(1.1类新药),第一届中国健康长寿创新大赛二等奖,正在进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有望获得新药临床试验许可;首次建立了心理性PTSD动物模型,发现了激发和调取心理性创伤性记忆的神经环路;发现蓝斑核中MCHR1受体可能是抑郁症治疗的重要靶标;建立和确认了老年痴呆、抑郁、PTSD、精神分裂等症动物模型的异常睡眠特征;阐明了酸枣仁、人参、灵芝、五味子、远志等传统安神中药的催眠作用特征、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在国内同领域中居领先地位。先后主持了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2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人才专项、方正创新基金等项目。获美国专利授权1项,中国专利授权2项。
查看详情张玲玲
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教授。1997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临床医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获药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获药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今就职于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教授三级,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主持行政工作)。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高校拔尖人才,合肥市高层次C类人才,学术兼职包括担任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临床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药理学会临床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是抗炎免疫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和分子药理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联合基金、青年基金及省部级基金十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
查看详情杨宝学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杨宝学,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博士后。现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药理学系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会肾脏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中药协会灵芝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理通讯》主编等。研究领域为肾脏药理学、天然药物药理学和新药研发。曾承担美国NIH、PKD、AHA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教育部、北京市等基金项目。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已发表SCI论文145篇,H因子47,连续七年(2014-2020)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用学者榜单。获授权专利9项。主编《药理学》、《实用临床药物学》、《利尿药》、《Urea Transporters》、《Aquaporins》《Ganoderma and Health》、《灵芝的药理与临床》等教材和专著。
查看详情薛明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主任。入选北京市市属高校创新团队带头人,北京市重点学科-药理学科带头人。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1年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药理学博士后出站。现兼职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微纳米技术学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分析药理及肾脏药理专委会常委,药物代谢/网络药理/药源性疾病药理等专委会委员。Austi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Asian Journal of Pharmacodynamics & Pharmacokinetics、国际药学研究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神经药理学报和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北京市丰台区第14,15,16届人大代表。 主要研究方向:药物代谢与转运、缺氧生物组学及活性物质发现。主要开展抗M胆碱受体手性药物体内处置差异的机制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代谢转运及药动学相互作用,缺氧系统生物组学及活性物质发现,纳米药物和碳点的制备表征与活性、转运与转化机制研究。主持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各类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国外SCI论文50余篇。获省部院级科技进步一、二和三等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研制开发上市抗菌消炎新兽药“消炎醌”、抗血孢子虫药“焦虫净”和强力复合碘消毒剂。出版专著(译著)教材14部。培养博士后、博/硕士研究生40多名。近五年三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
查看详情向倩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北京大学学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北京大学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抗血栓、抗肿瘤专业临床药学工作,从事遗传药理学等临床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子课题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69余篇。2013年获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医院药学奖,2015年获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优秀药师。获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华夏医学奖三等奖。 任中国临床药理学会表观遗传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临床药理学会药物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药物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血栓药物治疗联盟秘书,北京药学会应用与转化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定量药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心胸麻醉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等社会职务。
查看详情王月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1991.8-1995.7,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现北京大学药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1995.7-2000.7,北京护士学校药理教研室教学;2000.8-1003.7,中国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3.7-至今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 主要从事药物靶点确证、药物筛选模型建立及筛选、活性化合物评价及机制研究等工作;基于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理论,将现代提取分离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及现代药理学评价技术相结合,对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及其活性成分进行系统研究。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专利5项、申请专利6项;参与编写著作10余部;参与3个药物临床前研究并获得临床研究批件;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5项:201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6;201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叁等奖,排名第2;201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叁等奖,排名第4;201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 叁等奖, 排名第4;200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贰等奖,排名第9。兼任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委员会委员、北京药理学会理事、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抗衰老与老年痴呆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认知障碍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药学会应用转化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查看详情王三龙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
1992.9 至 1996.7 沈阳药科大学,微生物制药专业 1998.9 至 2003.7 沈阳药科大学,药理学专业 1996.7 至 1998.7 广东汕头经济特区华茵生物工程公司 2003.8 至今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 工作期间先后到美国 FDA 国家毒理研究中心(NCTR)、国家药审中心(CDE)访 问学习。主要从事化药、中药、生物制品等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对一般毒性、安全 药理、致癌性实验等均开展过评价研究,尤其在安全药理新技术、新方法方面成绩显 著。担任中国药理学会安全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秘书长,国家药品和医疗 器械审评专家,国家 GLP 检查专家;农业部农药 GLP 检查员、第七届兽药评审专家,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专家库成员,北京、天津、河北自然科学基金审评专家。 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 4 项,获得授权专利 4 项,参编专著 12 部,国 内外发表中英文论文近 40 篇。2011 年获得中国毒理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