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春乔

大连三仪动物药品有限公司

单春乔,女,博士,高级工程师。2012年硕士毕业,2021年博士在读,2006年在大连三仪动物药品有限公司工作至今。从事微生态、酶制剂、生物工程等兽用生物制剂研究16年。曾任“功能性食品”项目负责人,申请国家保健食品批准文号1项;完成国家科技成果鉴定3项,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1项。执行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新型兽用长效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系列产品研制”项目1项,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支持计划项目3项,辽宁省农业重大专项1项,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项目2项,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项目1项,大连市领军人才资助项目2项,大连市甘区计划项目2项,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篇。以第一作者累计发表23篇文章(中文北大核心期刊21篇,SCI 2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6.125。通讯作者3篇,第二作者15篇。参编著作7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项,实用新型授权7项。制定辽宁省地方标准1项,国家团体标准3项,企业标准21项,获“高新科技产品认定”产品5个。获省部级以上荣誉奖励7项,辽宁省畜牧兽医科技贡献奖3项,国家团体标准主要起草人3项、辽宁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五届青年才俊。获大连市科学技术奖1项、大连市甘井子区“十大工匠”,多次获集团科研攀登、创新奖及优秀工作者。牵头申请国家、省、市级科研创新平台10余个,通过国家CNAS检测实验室“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被评为饲料领域授权签字人和内审员、为大连、江苏企业完成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标准体系认证,2020年评为江苏省华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科技成果评价专家、2020年聘为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校外指导教师、辽宁省动保协会理事。

查看详情

罗义

南京大学

教育经历 2002.09-2006.07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8.10-2000.10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海洋生态系,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5.09-1998.09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0.09-1994.07 辽宁大学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20.12-至今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7-至今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0.12-至今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 2006.08-2010.12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1994.8-2006.08 辽宁大学环境科学系 讲师/副教授 科研项目 1. "水环境典型耐药基因污染特征、传播扩散以及健康效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5万,2019/01-2023/12, 项目批准号:41831287(项目主持人) 2.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00万元,2016/01-2020/12,项目批准号:41525013(项目主持人) 3. "天津饮用水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及其健康效应研究",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万元,2019/04-2022/03(项目主持人) 4. "典型重金属污染水环境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时空分布及水平转移扩散分子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90万元,2015/01-2018/12 (项目主持人) 5."典型区域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特征及环境行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8万元,2008/01-2010/12(项目主持人) 6."典型流域磺胺类抗性基因起源、传播扩散机制及生态风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7万元,2011/01-2013/12(项目主持人) 7."抗性基因在抗生素制药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分布特征、消长机制及控制原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万元,2013/01-2016/12(项目主持人) 8."我国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的检测方法、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研究",国家环保公益性项目,679万元,2013/01-2015/12 (项目主持人) 9."抗性基因在抗生素制药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分布特征、归趋和传播扩散机制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博导类),12万元,2013/01-2016/12 (项目主持人) 10. "土壤污染微界面过程及其分子诊断与调控原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30万元,2011/01-2014/12(项目第二参加人) 11.《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渔业环境中的扩散及生态风险》,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0万元,2008/05-2010/10(项目负责人) 学术专著 周启星 、罗义 主编 污染生态化学 科学出版社 2011.6 王晓蓉 等 污染物微观制毒机制和环境生态风险早期诊断 科学出版社 2012. 11 夏照帆、沈建忠、何建国、李凤琴、罗义、佟建明、肖仕初、俞云松 等 细菌耐药危机下的挑战与对策——专家视角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8 授权发明专利 1. 毛大庆,赵艳辉,罗义,一种适用于空气微生物分析的大体积富集液气溶胶液体采样器,专利号ZL2019.1.0706048.7,授权公告日2021-07-27 2. 王记鲁,毛大庆,罗义,一种从土壤中高效提取DNA的简易方法,专利号ZL2014.1.0249559.8,授权公告日2016-04-20 3. 毛大庆,任君,罗义,张宏杰,河流环境样品中微生物DNA的简易提取,专利号ZL2011.1.0136379.5,授权公告日2013-03-27 4. 胡献刚,周启星,罗义,一种测定畜牧粪便中抗生素的方法,专利号ZL2009.1.0069925.0,授权公告日2012-01-25 科技奖励 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6) 获得2017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三

查看详情

吴秋云

徐州医科大学

博士,副教授,现任徐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师,中国毒理学会会员、江苏省毒理学会会员、江苏省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自2014年以来一直从事职业危害与健康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各1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先后发表科研论文1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和核心期刊论文13篇。

查看详情

冯昭中

江苏师范大学

任职以来,承担遗传学、动物遗传学、环境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微生物工程等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指导数十名本科生毕业论文。任 12 生 11 班级班主任,该班级学 生考研率为 40%,其中一半以上为 985, 211 高校,并且班级获得校优秀班级和五四优秀团支部称号。

查看详情

张昊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张昊,博士后、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徐医附院胸心外科副主任、胸外科主任。 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Clinical Fellow,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世界肺癌协会会员,江苏省医学会胸外科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省老年医学会慢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纵隔肿瘤专委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转化医学分会委员,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委员,省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青委。 致力于胸外科疾病的规范化微创治疗,擅长微创机器人及胸腔镜治疗胸部肿瘤,受到同行及患者广泛认可,连续多次获得徐州医科大学及徐医附院优秀党员及先进个人。 主持厅级以上课题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社会发展重点项目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7篇。获评省“六大人才高峰”A类、省医疗新技术引进一等奖、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三等奖、淮海科学技术二等奖、省科教强卫青年人才、市青年科技人才先锋岗、市青年医学后备人才、市十大青年科技奖等。 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带教工作。获教改课题1项,首届徐州医科大学十大****、徐州医科大学优秀教案与讲稿比赛二等奖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查看详情

孟宪中

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

2003年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大学本科毕业、学士学位, 14年进修获得南京大学地质工程工程硕士学位,0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09年考取注册一级建造师获取从业资格,15年获得岩土高级工程师资格后,19年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建造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校外本科与研究生实践指导老师,20年任江苏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21年为徐州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专家,21年为河海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硕士生指导教师,22年获得徐州市发明协会授予的科技人才奖。 多次获得队“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13年被评为徐州市建筑业企业生产先进工作者;14年被授予“徐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称号;20年被多部门联合评为“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21年被评为队优秀共产党员;22年被评为队先进生产工作者;22年抗疫期间获得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 工作以来先后独立承担、主持及参与指导的项目多达30余项,其中代表性项目有:主持国家重点工程6个;较大地铁工程4个;较大市重点桩基工程9个;较大基坑支护工程5个;地质环境治理项目4个。以上主持的项目一次性通过率100%,业绩成果经评价都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实用价值高,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作为第一发明人创新研发了两项发明专利和三项实用新型专利及作为其他发明人创新研发的四项实用新型专利都已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颁发了专利证书。以上获得授权的专利技术在相应施工检测等方面得到了众多业主和业内同行的认可,并积极推广使用,节约了大量的人、财、物力,为单位及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主持曹妃甸振冲碎石桩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完毕后的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桩间土孔隙水无法及时得到消散及固结,导致原地基土层对桩的束缚力较差,严重影响了桩间土及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我提出了采用干法振冲碎石桩补强措施,并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可,通过补强施工后,经检测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满足设计要求。该项目联合高校以《振冲碎石桩地基处理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为国家课题研究,2021年3月17日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在施工的莱芜电厂强夯项目中联合高校以《夯击方式对强夯加固效果的影响》作为课题,获重点项目科研成果壹等奖(课题负责人),本人获得个人壹等奖荣誉证书。   在连云港云门寺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中提出团粒喷播和生态带绿化技术在陡立岩质坡面上取得较好的绿化效果,大大缩短治理周期,该工艺具有优秀的耐冲蚀性和水土能保持能力,确保喷播后整体绿化率提升至70%至80%,为后续该市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起到良好示范作用。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召开全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推进会,现场观摩了我们的项目,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5篇论文(科技核心期刊一篇)。其中《弥补振冲碎石桩地基处理承载力不足的方法》一文被“第十届深基础工程发展论坛”论文集录用于2020年9月刊登,并受邀参加本次论坛。以上论文在知网都可以查询到。

查看详情

徐云慧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徐云慧,女,1973.12出生,教授、博士、现任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处长兼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工作25年来,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她始终兢兢业业、忠于恪守、淡泊名利、锐意进取,视工作于生命,家人说她是“工作疯子”,朋友说她是“工作狂人”,师生称她为“拼命三娘”。多年来她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热爱学生、团结协作,做到了爱司、爱校、爱师、爱生。 2006年进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作以来,先后担任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副书记、主持工作副院长、省橡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科技处处长兼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等职务。因教学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江苏省首批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等荣誉称号,获国家级教学奖励3项,省市级教学奖励14项。因科研成绩突出,被评为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校优秀科技人员,科技突出贡献奖,主持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全省高职院校唯一)和其它省市科技奖励10余项。因工作业绩突出,多次获得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教育工作者、徐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查看详情

张中强

徐州工程学院

张中强,男,江苏沛县人,1973年4月出生。管理学博士、博士后。香港城市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教学与科研领域集中在现代物流管理领域。近年来,教授课程主要为《物流工程》《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学》等专业课程。发表《区域物流协调发展》专著一部,在《管理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管理现代化》《科技进步与对策》《科技管理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与参与国家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承担徐州市重点物流企业合作项目7项。撰写了《徐州市“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江苏省 “333”高层次人才项目培养对象。荣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奖(部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荣获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荣获徐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

查看详情

冉进财

中国矿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

本人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具有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矿业大学机械厂以及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工作,现从事矿物加工工程研究工作和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主要开展低品质煤炭提质加工、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以及战略管理与规划咨询领域研究工作,现担任中国矿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兼任第四届全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科学学与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设备管理分会第六届理事会。具有丰富的国家重大项目组织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经验,曾获得徐州市、教育部科技管理先进个人。 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规划资源领域战略研究项目以及横向项目 10 余项,在煤炭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授权专利近 10 项(发明专利 5项),担任国家“十三五”、“十四五”、中长期规划资源领域技术预测、战略研究及科技规划工作专家组成员和秘书长工作,向国家提出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利用领域未来 5-10 年核心关键技术建议。曾作为专家成员参与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课题“煤炭提质技术与输配方案的战略研究”,以及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查看详情

刘辉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刘辉,男,工程硕士,研究员级高工。徐州市发明协会副会长。1987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先是在江苏煤炭地质研究所工作,2003年调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建筑与土木工程方面的技术、科研、教学及科技管理工作。主讲《土力学》、《基础工程》、《地基与基础》等课程,依托省级研发平台——江苏省建筑安全与减灾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岩土工程及建筑混凝土材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持完成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各一项,主持完成市厅级科技计划项目1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4项、市厅级科技计划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授权荷兰发明专利3项、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完成的科技成果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技术革新三等奖一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1项、徐州市专利金奖2项及优秀奖2项、徐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和三等奖4项。20余项科研技术转化产业应用,服务行业发展,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查看详情
共40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