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星

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

张红星,博士,江苏特聘教授。2007年毕业于潍坊医学院麻醉学系获得麻醉学专业医学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徐州医学院麻醉学院取得麻醉学专业医学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取得麻醉学专业医学博士学位;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在美国西奈山医学院Ming-Hu Han实验室从事抑郁和疼痛-抑郁共病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目前研究方向:疼痛与精神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 2017年获得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全美神经科学会会员,国际疼痛研究协会会员(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 2016年至今),江苏省疼痛学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生理与生命科学学组成员。多本SCI收录杂志审稿人。

查看详情

余雄杰

浙江大学

余雄杰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2008年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获得博士学位,2008年至2009年,在中国香港的香港理工进行听觉领域的博士后研究,2009年至2014年先后在美国的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和贝勒医院进行前庭领域的博士后研究,现任浙江大学教授,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身份共发表文章7篇,会议摘要6篇,研究结果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PNAS,elife等国际著名杂志,其相关工作受到广泛的引用和媒体报道。

查看详情

尹国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尹国维,硕士生导师、副研究员,自2020年9月起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副研究员,中山大学海外引进人才。在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获化学本科和硕士学位。德国哥廷根大学/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博士,后在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包括重要疾病蛋白的分子机制研究、蛋白质制备及分析方法开发和靶向药物开发。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总引用900余次,h-index 13,先后担任20多个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获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优秀本科科研导师奖。

查看详情

阳小飞

中南民族大学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美国西南医学中心、斯坦福大学诺贝尔奖得主Thomas C. Südhof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囊泡转运与释放,钙离子调节神经递质释放机制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包括Science,Neuron,PNAS,EMBO Rep,J Neurosci等国际著名期刊在内的各类SCI收录期刊中发表文章2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先后入选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计划及湖北省优秀青年骨干人才计划。目前主要运用分子/生化,遗传学,电生理和光学等手段,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研究神经系统细胞信号跨膜传导的时空调节机制,研究重点包括神经递质释放分子机制,神经突触形成与调节机理,神经网络发育调控,药物镇痛机制等。研究成果为诊断、治疗重大神经性疾病提供生物学基础。

查看详情

王 菲

中国医科大学

王菲,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教授, 耶鲁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从事精神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20年,于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先后获得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事业发展基金、美国NARSAD青年科学家奖、Klingenstein基金青年科学家奖、辽宁省攀登学者、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迄今为止,发表 SCI 论文 68 篇,其中作为第一/通信作者(包括并列)在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封面文章)、Biological Psychiatry(4 篇)、Brain(2 篇)、Schizophrenia Bulletin(2 篇)等期刊中发表 SCI 论文 34 篇,一些研究的重要发现被国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多次评述。

查看详情

汪菲

中科院脑智卓越创新中心(神经所)

汪菲博士2008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于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博士阶段,以小鼠为动物模型,探究等级行为的神经机制(Wang et al., Science 2011)。2014年赴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Janelia研究园区Barry Dickson教授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以果蝇为动物模型,探究果蝇本能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Wang#, Wang et al., Nature 2020;Wang#, Wang et al., Current Biology 2020;Wang, Wang# et al., Nature 2021)。2021年4月加入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担任脑智发育环路机制研究组组长。

查看详情

万芪

青岛大学

万芪, 2017年被聘为青岛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及神经再生与康复研究院院长。 长期从事脑脑学习与记忆、损伤保护、神经干细胞修复、脑卒中治疗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在 Nature, Nature Neuroscience, Nature Medicine, Trends in Neuroscience, Stem Cell, Aging Cell, Stroke, Annals of Surger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杂志上发表 70 多篇论著,被引用 2600 多次。研究工作受到美国和加拿大国家健康研究所、美国和加拿大国家心脏和中风基金会、加拿大国家巴金森病基金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 以独创的干细胞治疗解决方案为核心,研制了一种无创促干细胞脑卒中治疗仪。基于团队原创发现进行脑卒中创新药物设计,合成了全新脑卒中脑保护治疗先导化合物和神经保护小肽。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担任国家干细胞重点研发计划会审专家、华夏医学科技奖终审专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优青》医学组会审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神经科学组会审组长。现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神经外科协会委员。

查看详情

刘宁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

刘宁,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研究方向为以猕猴为实验动物,结合行为猴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其他多种研究手段(如行为学、药理学、电生理、神经计算模型等),同时结合基于健康人群和脑疾病患者的观察与实验,从细胞、系统和行为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研究社会认知及其相关脑疾病的神经机制,并针对相关脑疾病发展新的早期检测和有效治疗方案。

查看详情

李书鹏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李书鹏,男,博士,现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特聘研究员,曾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精神病学系助理教授,成瘾与精神卫生中心研究员。主持美国脑与行为协会(NARSAD)研究项目(2项 )。在 Nature Medicine,JEM,Neur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等核心脑科学、精神疾病科学杂志发表30 篇学术论文。研究方向为神经与精神性疾病的受体治疗,主要是从分子机制和动物行为层面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与新靶标确证和新药研发。包括对阿尔茨海默病保护剂的开发研究,帕金森氏病的干细胞移植治疗,其中对多巴胺受体与DISC1、NMDA、AMPA的复合体及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在Nature Medicine、Neuron 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也获得了一系列的学术荣誉。

查看详情

李坤

清华大学

李坤博士将于2020年加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坤博士2008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2014年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胡海岚教授。2014-2019年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HHMI研究员,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Nathaniel Heintz 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李坤博士的研究方向是大脑编码社会认知和情绪行为的神经基础。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和Cell 等学术杂志。获得国家人才计划支持,Human Frontier Science Program博士后奖学金,Leon Levy 奖学金,吴瑞奖,中科院院长特别奖,明治生命科学奖等荣誉。

查看详情
共11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