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张小岗
中国人民大学
张小岗 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师从彭少逸院士,钟炳研究员和李永旺研究员。1999至2004年间,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美国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10月加入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任副教授。
查看详情王文新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医学院查尔斯皮肤科学研究中心
王文新教授现就职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医学院查尔斯皮肤科学研究中心,并兼任都柏林大学机械和材料工程学院教授,都柏林大学学术管理委员会委员,目前也是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的兼职教授。王教授2010年在欧洲组织工程和再生医疗国际协会(TERMIS-EU)年会上荣获再生医学领域青年科学家奖,在2011年荣获由爱尔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颁发的爱尔兰科学基金会首席科学家奖,并在2014年获得由蝴蝶宝贝关爱中心(DEBRA协会)颁发的杰出EB患者服务奖。王文新教授与他带领的研究团队主要从事高分子可控聚合方法的研究,高分子新型生物医用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及其在骨关节和皮肤疑难病方面的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分子可控聚合机理和动力学控制策略及其在生物功能材料设计与合成中的应用,如功能性生物材料结合干细胞疗法在骨关节炎、关节缺损、骨缺损、皮肤创伤修复中的广泛应用,支化高分子和智能高分子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等。王文新教授目前已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如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Nature Reviews Chemistry《自然综述:化学》,JACS《美国化学协会会刊》,Angewandte Chemie《德国应用化学》,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Nano Letters《纳米快报》,并参与编纂5本学术专著的部分章节。王教授的工作已相继被多家国际知名媒体采访和报道56次,如泰晤士报(Times),英国皇家学会的化学世界(RSC Chemistry World),美国的化学工艺(Chemical Processing),和美国科学日报(Science Daily)。在科研成果的转化方面,王文新教授创建了应用和转化自己研发技术的4家生物技术公司:Vornia Ltd. (已被世界五百强企业Ashland(美国亚什兰医药集团)收购) , Blafar Ltd.(总部位于爱尔兰都柏林),孛朗孚(杭州)和Branca Bunús Ltd.(总部位于爱尔兰都柏林),并拥有22项发明专利,其中7项知识产权已转让向产业界。王文新教授现担任25个研究委员会和基金会的评审专家和委员会成员,如比利时科学研究基金会佛兰德斯委员会、欧盟FP7框架和Horizon2020的玛丽居里基金会、加拿大渥太华研究基金会、葡萄牙科学基金会、捷克科学基金会、英国医疗研究委员会、英国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以色列科学基金会、奥地利科学基金会等。王教授还被9家国际同行评议杂志聘为编委,如Polymer《高分子》、Biomedical Materials《生物医学材料》、Materials《材料》和《林产化学与工业》等。王文新教授已先后109次被国际会议和大学邀请作为主要报告人,并作为顾问、组织者、会议主席或召集人主办了29次国际学术会议。
查看详情张庆英
北京大学
张庆英,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菌物学会食用菌采后与加工产业分会副会长,北京药学会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多年来一直从事天然药物活性成分与质量分析评价的相关研究,承担或参与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课题1项、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子课题1项、工业和信息化部中药材扶持项目子课题1项、药典委员会中药材质量标准子课题3项、发改委和中医药管理局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项目子课题的任务1项等。对10余种中草药的活性成分、构效关系及其质量分析等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很多自然界首次报道的新颖结构,以及多个具有较好抗肿瘤、抗炎、抗病毒、抗菌等活性化合物;建立多种中药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方法;对部分中药及化合物体内吸收、代谢、分布以及排泄以及合成研究。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国际和国内知名专业杂志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载论文50余篇。
查看详情鲁杰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健康监督中心
2009年毕业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被聘任为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食品相关产品分委员会),曾担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理化实验部副主任,现任职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健康监督中心法制处,二级调研员/研究员。主要社会兼职有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评审专家等。 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作为课题主要参加人参加国家863课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研究开发规划等多项关于食品安全和食品相关材料有害物质迁移等课题研究;制定并参与制修订诸如《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接触用涂料及涂层标准》、《《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保健食品中辅酶Q10的测定》《食品中阿力甜的测定》等食品安全标准。 目前工作主要负责卫生行政执法规范化(包括卫生行政执法案例评查和案卷抽查、三项制度的推进落实等工作)、电子监管和现场快速检测,承担着司法部“行政执法监督平台”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联络工作,参与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等)工作。主持编写了《卫生计生执法案例评析汇编(2017)》《卫生计生执法案例评析汇编(2018)》《卫生执法案卷汇编》《卫生执法文书书写指南》《卫生行政执法办案基础与实务100问》等书籍。
查看详情刘文广
天津大学材料学院
刘文广,天津大学讲席教授,二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医用高分子分会委员,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中国科学:技术科学》编委, 石油化工行业导向生物医用功能的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合成重点实验室委员。 主要从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研究,创建了基于侧链氨基酸多重氢键交联的超分子聚合物水凝胶,提出了自增稠/自增强3D打印超分子聚合物水凝胶墨水的设计理念,发展了3D打印高强度水凝胶半月板替代物,构建了组织防黏连超软自融合水凝胶和生物防污人工玻璃体;提出了构筑水下和湿态环境应用黏合剂的新策略,由此发展了急救用黏合剂、止血剂及心肌补片。作为项目和课题负责人,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63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在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Biomaterials, Prog Poly Sci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2018-2020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授权发明专利40余件。曾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第十二届冯新德高分子奖,天津市自然科学一、二等奖。
查看详情李昊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978年生,博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酚醛树脂的分子设计与结构控制、新型酚醛树脂的合成与性能以及相关酚醛树脂制品的研究,在酚醛树脂的合成与改性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承担了并顺利完成了1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中的酚醛树脂相关课题,授权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所研制的酚醛树脂、空心微球、阻燃预浸布等产品在我国航空航天领域中得到成功应用。同时长期从事与酚醛树脂生产企业及下游用户的应用开发工作,解决了耐火材料、磨具磨料、建筑保温、轨道交通阻燃内饰材料等应用领域对高档酚醛树脂的需求。
查看详情李春成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型聚酯材料合成及高性能特种纤维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特种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发表SCI 论文100 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0 余项。
查看详情巨勇
清华大学
1982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后留校任教;1987年,1992年在兰州大学分别获得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3-1995年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至今,在清华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1996-1998年在美国New Jersey州立Rutgers 大学任访问学者,2001-2001年分别在美国Ohio州立大学化学系, 2005,2013年美国South Carolina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任访问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结构改造和构效关系,生物缀合物的化学合成及其生物学功能,含天然产物骨架功能分子的化学合成及其性能。 作为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工作者,先后参加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科技部“973”项目各1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80余篇,申请中国专利2项。
查看详情胡文浩
中山大学
胡文浩现任中山大学教授、药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文浩教授先后在四川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87)、中科院成都有机所获得硕士学位(1990)和香港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8,导师:陈新滋院士),随后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2002)。胡文浩教授先后在美国Genesoft 和Bristol-Myers Squibb 公司担任高级研究员,之后于2006年回国加入华东师范大学任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上海市高校“东方学者” 特聘教授(2009-2016)和上海分子治疗与新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11-2016),2016年8月全职加入中山大学任教授、药学院院长,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广东省手性分子与药物发现重点实验室主任(2019起)。目前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校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任职。曾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6)、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6)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国内外二十余项奖。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有机合成方法学、多组分反应、新药研发和药物合成工艺等,至今已在Nature Chemistry,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和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20余篇,引用5000余次,申请专利100余项(授权40余项)。
查看详情方庆红
沈阳化工大学
方庆红,博士,沈阳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宝钢优秀教师,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石油化工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省教学名师。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现任中国化工学会橡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轻工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辽宁省橡胶弹性体重点实验室主任。任《橡胶工业》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及其他5个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橡塑材料及其绿色化工助剂研究。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220余篇,多篇被SCI、EI收录;承担与完成国家、省市科研课题与企业项目21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中央军委科技委国防前沿创新重点项目1项。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获授权专利20项。 近年来,主要开展了生物基杜仲胶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在生物基杜仲胶形状记忆、自修复、电磁屏蔽、涂料以及吸波材料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在国际上生物基首次将杜仲橡胶应用于高速航空轮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最受欢迎的项目”奖,获辽宁省“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银奖2项。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