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明

研究领域

计算机系统结构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刘方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先后于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获学士和博士学位,后作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微软亚洲研究院“铸星计划”访问研究员。长期从事分布式系统与网络领域的相关研究(包括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数据中心与绿色计算、SDN/NFV与5G、AI for/by System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高效能云计算数据中心资源调度关键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德国科学基金会NSFC-DFG中德国际合作项目(边缘计算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华为公司横向合作项目等,并参与承担了973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86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和顶级会议发表百余篇论文,其中一系列论文发表在ACM/IEEE ISCA、ASPLOS、USENIX ATC、ACM/IFIP/USENIX Middleware、IEEE INFOCOM、ICNP、ICDCS等CCF A/B类国际学术会议、以及IEEE百年汇刊Proceedings of the IEEE封面主题论文(ESI高被引)、TON、TPDS、TC、TMC、JSAC、CSUR、TCC、TBD、TSUSC、TOMPECS等IEEE/ACM Transactions,获批美国发明专利两项及中国发明专利十余项,出版国内外专著两部,获得IEEE/ACM IWQoS 2019大会唯一最佳论文奖、ACM e-Energy 2018大会唯一最佳论文奖、以及IEEE GLOBECOM 2011等多项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成果应用于全球最大的云计算开源软件框架OpenStack、以及华为、浪潮等大型企业。曾获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度十大“科技新星奖”和“全校优秀教师班主任”、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度“华为奖教金”获得者、湖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博士生获得2019年“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提名(当年全国仅10名优博奖和4名优博提名)。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会评专家、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会评专家、教育部学科评估专家、香港研究资助局(RGC)项目外审专家,担任CCF A类国际学术会议WWW、ACM Multimedia、IEEE INFOCOM程序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计算机领域著名SCI期刊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JCST)的Leading Editor(Computer Architecture and Systems),担任CCF互联网专委会委员和分布式计算与系统专委会委员,受邀参与撰写了CCF14和CCF20-21《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查看详情

张晓敏

研究领域

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

1994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在武钢工业卫生研究所从事职业卫生工作至副主任医师。2008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医学博士学位,同年以人才留校。2011-2012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预防医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以及《职业危害与健康》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973” 计划、“十一五” 科技支撑计划、卫生行业科研专项、CMB中美合作项目与教育部创新团队等项目。已发表SCI论文60多篇,包括Circulation,Diabetes,AJCN, Hypertension,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Clin Chem等国际权威或著名期刊,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因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劳动卫生与职业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预防医学会理事。曾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提名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主要研究领域: 环境相关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主要致力于基因/蛋白-环境交互作用在心血管危险因素、早期心血管损害与环境相关疾病(冠心病、代谢性疾病和职业相关疾病)的研究。

查看详情

夏晓勤

研究领域

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夏晓勤,男,201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百人计划”入选者,水体生物信息分析学科组组长,研究员。 研究方向: 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通过高通量的二代测序数据和基因芯片数据来进行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方面的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 生物标记 基因组组装与注解 比较基因组学及算法研究 数据库与软件平台开发

查看详情

熊巨洋

研究领域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熊巨洋 男,1975年9月生,湖北丹江口人,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卫生管理系副主任、支部书记。主要从事慢性病治理、卫生机构绩效和基本医疗服务提供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国家中医药局重大项目等课题20余项,在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PLoS Medicine、BMC Health Service Research、中华医院管理、中国卫生经济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专著2部,参编著作及教材5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查看详情

贝为成

研究领域

兽医免疫学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

贝为成,男,广西桂林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和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1999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畜牧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1年8月-2012年8月在美国弗罗里达大学(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多年来,以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猪链球菌2型(SS2)、副猪嗜血杆菌(HPS)等猪细菌性呼吸道综合症病原为研究对象,从病原学、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学,致病与免疫机理、新型疫苗及分子诊断试剂研究与创制等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湖北省研究与开发等项目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Virulence、Journal of Bacteriology、Vaccine、Veterinary Microbiology、FEMS Microbiology Letter等领域重要国际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 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新兽药注册证书2项、农业转基因安全证书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件。担任Vaccine、Analytica Chimica Acta、Comparative Immunology, Microbiology & Infectious Diseases等10多种国际SCI期刊审稿人,参编著作3部。

查看详情

王有为

研究领域

药用植物学,中药资源学

武汉大学药学院

王有为,(WANG YOUWEI)男,武汉大学药学院副院长,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1] 兼任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与植物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药用植物资源评价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分会常务委员;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和化妆品审评专家;中国中药协会黄连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化妆品审评员;湖北省暨武汉市植物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药学会理事;湖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武汉市药学会中药及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植物科学学报》副主编;《中草药》、《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亚太传统医药》等中文学术期刊编委。

查看详情

刘为为

研究领域

光学

华中科技大学

刘为为,男,1989年12月出生。2012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9月至2017年6月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物理电子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期间获国家公派留学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培养一年。

查看详情

汪稔

研究领域

岩土力学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汪稔,研究员,岩土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注册岩土工程师。1955年11月出生于北京,中共党员。1978-1982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地质力学系找矿专业学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汪稔研究员现任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级研究员,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专家,中国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会员,国际土力学协会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土木建筑协会副理事长,《土工基础》杂志主编,EI核心收录期刊《岩土力学》杂志编委。 自1982年以来,汪稔研究员长期从事海洋土、泥石流、冻土等的工程特性及灾害防治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创造性提出基于南沙海区珊瑚礁工程地质和工程动力环境评价,考虑颗粒破碎及剪胀剪缩特性的钙质砂桩基承载特性研究方法;提出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冻融过程的结构性模型及保护冻土相对稳定性的土质改良措施;提出运用土力学、流体力学、能量平衡原理和边坡稳定性分析雨水动力作用下泥石流物源汇集灾变的力学机制研究方法。

查看详情

汪成

研究领域

化学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汪成,男,1999-2003年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理学学士;2003-2008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导师:张德清研究员和朱道本院士);2008-2012年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合作导师:Sir Fraser Stoddart教授,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2012年4月加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中国科学院宝洁优秀研究生奖学金,武汉大学宝钢奖学金,2013年被聘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2015年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人才资助。 以“响应性多孔框架材料”【包括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为研究对象,从分子设计、合成出发,发展高效构筑多孔框架晶体材料的合成方法,利用分子对外场的响应性来调控材料的宏观性质及功能,进一步研究其在分子电子学、生物医学、新能源、异相催化等领域中的应用。

查看详情

汪锋

研究领域

有机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

武汉工程大学

教育背景 2002 – 2008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 1996 – 2000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系,学士 工作履历 2011-至今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教授 2008-2011 日本滋贺医科大学 博士后 2000-2002 浙江新安化工集团 工艺员 学术兼职 中国国化学会和日本碳纳米管协会会员 研究领域 环境催化、能源化工、功能脂质

查看详情
共21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