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山

研究领域

光学

同济大学物理系

王占山,同济大学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创始人,同济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数字光学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市全光谱高性能光学薄膜器件与应用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主任,国家某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学部咨询委委员,国家重点研发技术专家组成员;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国际光学与光子学学会会士(SPIE Fellow),中国光学学会会士,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学薄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创新研究群体、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先后发表Light,Optical Letters等SCI收录论文200余篇,获授权专利100余项,其中“一种激光薄膜的制备方法”获2018年中国专利金奖,含该专利在内的5项专利实现转让,获收益3800万元。201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1),201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2),2021年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1),2015年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1),2011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1)。多次在境外国际会议上有邀请报告,担任多个境外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任《光子学报》副主编,《光学学报》、《光学精密工程》、《中国光学》编委。

查看详情

江浩

华东理工大学

江浩,教授,现任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在Natl. Sci. Rev.、Adv. Mater.和Nature Commu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14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查看详情

宋志棠

研究领域

特种功能金属材料

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宋志棠,男,1964年10月生于山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政协委员。199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纳米技术研究室主任、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市纳电子材料与器件优秀学科带头人,国内PCRAM材料与器件研究的开创者。 负责建立了纳米技术实验室,创建了纳电子材料与器件学科,与产业结合率先在国内开展相变存储器(PCRAM)的研发,培养与组建了100人产、学、研紧密结合、高水平的研发队伍。PCRAM纳电子材料与器件作为所级项目,连续2年被评为第一名。领导的课题组完成了国家“973”、“863”等多个项目,目前承担二个国家集成电路重大专项、二个“973”、一个“863”重点项目等。负责搭建起纳电子材料与器件技术平台(近2亿)。

查看详情

李春忠

研究领域

纳米材料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春忠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际先进材料协会会士,2018-2022年科睿唯安跨学科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纳米材料化工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上海市政协常委。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二、十三届化学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第八届教育部科技委量子科学与柔性电子专委会委员。 《Ind. Eng. Chem. Res.》和《Chin. J. Chem. Eng.》副主编,《Particuology》顾问编委,《Green Chem. Eng.》编委,《化学学报》、《高校化学工程学报》和《过程工程学报》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低碳能源化工与材料化学工程领域的研究。在Nat. Catal.、Natl. Sci. Rev.、Energy Environ. Sci.、Adv. Ma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ure Commun.、AIChE J.、Chem. Eng. Sci.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20余篇,SCI总被引用32000余次,ESI高被引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10余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4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2006和200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查看详情

宋志棠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宋志棠,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第二研究室主任。西安交通大学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博士学位。于1998年2月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集成电路重大专项、国家纳米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超级973/973)、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等科研项目10余项。 宋志棠长期从事相变存储器材料与器件、纳米抛光液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新型相变材料、相变存储芯片、高密度存储技术、相变抛光等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IEDM等期刊发表了SCI论文511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80余项,美国专利10项。获得2016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8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级领军人才,2019年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新材料成果转化奖”、第20届中国工业国际博览会创新银奖,第五届“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查看详情

刘昌胜

研究领域

材料科学

上海大学

生物材料学家。华东理工大学教授。1967年6月生于湖北省大冶县,籍贯湖北大冶。1989年毕业于湖北大学生物系,1992年于华东化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96年于华东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提出了仿生人体创伤自愈合过程、构建材料在体内引导组织原位再生的学术思路,利用材料在体内所激发的系列生物学效应,实现无生命材料向有生命组织的转化。研制出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实现了准确塑形、生物降解、同步成骨特性统一,获国家药监局该类产品首张注册证,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发明了制备人骨生长因子和材料活性化的新方法,研制出活性骨修复体已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查看详情

樊春海

上海交通大学

樊春海,男,1974年3月出生,汉族,江苏省张家港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宽诚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2000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2001-2003年在圣芭芭拉加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2-2016年任科技部纳米973首席科学家。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国际电化学学会(ISE)和英国皇家化学会(RSC)会士,兼任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副主编,ChemPlusChem编委会共同主席。已在Nature,Nature和Science子刊等杂志发表论文400余篇,自2014年起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部分成果获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并获201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美国化学会“测量科学进展讲座奖”和第十二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查看详情

施剑林

研究领域

复合材料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施剑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首批“百人计划”入选者(1994),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6),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长期从事先进陶瓷制备科学与烧结理论、介孔结构纳米材料可控合成与催化/生物应用研究。最近提出纳米催化医学新方向和肿瘤解聚疗法。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病灶微环境响应的纳米催化医学材料”。发表SCI论文600余篇,SCI他人引用62,000余次,H-index为138,并被Thomson Reuters选为2015至今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2011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两项(2008,2014)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一项等科技奖励。 另获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05)、中国青年科技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上海市科技精英等奖励。

查看详情

朱美芳

研究领域

有机高分子材料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中国化学会会士及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会士。现任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第八届学位委员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纤维材料、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水凝胶和生物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性能研究,及其在绿色能源、环境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应用。承担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专项项目面上项目、中科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上海市纳米科技重点专项、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20余篇,编著10部专著及章节,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0余件,作邀请报告100余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研奖励;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四有”好教师、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等荣誉称号。

查看详情

沈军

研究领域

物理学,纳米材料

同济大学物理系

沈军,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同济大学纳米材料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波耳固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绝热节能材料协会气凝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绝热材料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溶胶-凝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超电与储能专业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Sol-Gel Science & Technology国际期刊编委。 从1992年起,在中国最早开展气凝胶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近几年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纳米重点研发计划、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十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在SCI和EI数据库中,以气凝胶(aerogel)为主题发表的论文数排名均名列世界第一。申报国家专利60余项。参与编写专著10部。参与编写国际专著《Aerogels Handbook》(气凝胶手册)和《Handbook of Nanophysics》(纳米物理手册)。先后得到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和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计划等资助。目前在国内已实现多个气凝胶项目的工程化。

查看详情
共4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