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熊本海
研究领域
畜牧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牧信息中心
熊本海,1963年6月生,湖北省红安县人,博士,三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5年获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学博士学位。1988年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饲料与动物营养、饲料数据库及畜牧业信息技术研发。现任畜牧信息中心主任,农业部"中国饲料数据库情报网中心"主任,鸭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骨干专家,北京市奶牛创新团队岗位专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信息技术分会理事长,中国农学会计算机农业应用分会副理事长,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技术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专家组成员等,是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项目负责人,北京市“十三五”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动物营养学报》、《智慧农业》等编委。2005获年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研究方向和成果1988年以来,主要从事饲料数据库构建与共享、反刍动物营养、畜禽智能装备、畜牧业物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平台构建等研究工作。主持修订及发布第7~28版《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出版专著20余部,其中3部获国际出版资金资助出版,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获得各种专利6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取得计算机软件登记100余件。近5年,主持研制了近20余种畜禽精准饲喂设备的专利产品。
查看详情苏晓鸥
研究领域
饲料学
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
苏晓鸥,满族,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团队“饲料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首席专家。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主任,中国毒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毒理学会饲料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首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评审委员会委员,农业部首届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专家,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联合国咨商专家,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技术评审员,美国公职化学家学会(AOAC)会员,农业部饲料生产许可证评审员。主持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专题“饲料生物学综合评定技术研究”、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专题 “配合饲料检测技术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专题“饲料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课题“饲料安全关键因子监测评价新技术研究”、国家“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饲料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反刍动物β-激动剂代谢残留规律及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等十多项研究课题。近5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1篇(累计影响因子41.52),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5篇,合作发表SCI论文5篇(累计影响因子19.31);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19项,授权专利6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和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1项(主要完成人)等科技奖励。
查看详情单安山
研究领域
饲料学,动物营养学
东北农业大学动科科技学院
单安山 单安山,男,1958年2月生,汉族,中共党员。1981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畜牧专业,获学士学位,其后师从我国畜牧科教泰斗许振英先生,于东北农业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年2月赴英国伦敦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5年5月回国工作。现任东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农业部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龙江学者”特聘教授。
查看详情蒋宗勇
研究领域
农林牧渔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主要从事动物营养、饲料科学研究。 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获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948项目等课题20多项,在动物营养、饲料工业技术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获得重要科研成果:发表论文130多篇,出版译著1部,专著5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3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获得重要荣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广东省青年科技标兵,广东省优秀青年科学家奖,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
查看详情李培武
研究领域
农林牧渔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李培武,男,1961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现任国家农业检测基准实验室(生物毒素)、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油料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武汉)主任,兼任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生物毒素组组长,GCIRC理事和FAO/WHO JECFA专家等学术兼职。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从事粮油质量安全研究。创建的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提升了我国粮油真菌毒素监控技术水平;创建的生物毒素硫甙及特异营养成分系列检测方法,被采纳为国家或行业标准,解决了油料特异品质检测的难题;创建的双低油菜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及标准体系,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主推技术,对我国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起到重要引领作用,提高了双低油菜产品质量控制水平;主持的国家粮油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成果被国务院相关部门采纳,提升了我国粮油国际贸易的主动性,增强了话语权。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湖北省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发明专利42件,欧美日等专利11件;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40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55篇,其中SCI收录111篇,主、参编著12部;建成国家及省部级创新与推广平台4个,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发展。 先后荣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先进个人等称号,2018年农业农村部授予中华农业英才奖;带领的团队荣获中华农业科技优秀创新团队奖,为提高我国粮油质量安全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查看详情刘少军
研究领域
水产遗传育种学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与发育学系
刘少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育种技术与方法岗位科学家、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 他领导的团队长期从事鱼类遗传育种研究;在鱼类远缘杂交研究领域的理论-技术-产品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成绩,在该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他带领团队攻克了种间生殖隔离难关,探索出鱼类远缘杂交的主要遗传和繁殖规律;建立了一步法和多步法鱼类杂交关键育种技术;创建了一批源于远缘杂交的四倍体和二倍体鱼可育品系和优良鱼类;首次证明鲤-鲫-金鱼杂交演化途径;领衔研制的四个优良鱼类新品种获国家级水产新品种证书;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湖南光召科技奖、大北农科技奖等奖励;获国家发明专利25项;撰写了《鱼类远缘杂交》专著;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Genome Research、PNA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主持培养毕业了25名博士和73名硕士;为我国水产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查看详情谯仕彦
研究领域
畜牧学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1982.09-1987.06 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兽医专业 1989.09-1992.06 北京农业大学畜牧死,动物营养与饲料 1994.09-1997.06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 1987.07-1995.04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助理兽医师、兽医师 1995.05-2002.11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7.08-1998.07 加拿大Saskachewan大学畜牧系,博士后 2002.11-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12-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系副系主任、系主任 2001.06-至今 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任助理、副主任 2010.01-至今 生物饲料添加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2.12-至今 饲用抗菌肽北京市工程实验室主任
查看详情陈代文
研究领域
畜牧学
四川农业大学
陈代文,男,1962年生,四川广安人。1983年毕业于四川农学院畜牧系,1986年获动物营养学硕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94年获猪营养博士学位。1992年晋升副教授,1996年晋升教授。1999年赴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2000年1月至2001年4月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从事分子营养博士后研究。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 2003年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晋升二级教授,2006年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1995年任动物营养研究所副所长,2001年任总支书记,2005年任所长,2010年2月任学校副校长。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动物抗病营养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分会理事长,四川省饲料工业协会会长。 从事猪营养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研究领域为营养与免疫、营养与猪肉品质。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其他奖10项,2019年获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0多篇。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目,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主编出版专著与教材7部,副主编及参编教材5部。培养毕业研究生150多名,其中博士40多名,2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查看详情印遇龙
研究领域
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
印遇龙(1956.1—),湖南桃源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级研究员,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现在任农业部动物营养实验室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筹)主任,中国农学会微量元素与食物链分会理事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业战略联盟理事长,Animal Nutrition 杂志主编。长期从事畜禽健康养殖与环境控制研究,先后主持完成院、省、国家、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多项。在畜禽绿色养殖技术、非常规饲料原料高效利用以及养殖过程废弃物减控等方面做岀了成绩,曾获多项奖励。2018年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第14届国际猪消化生理学大会上获Asia-Pacific Nutrition Award (APNA)奖。教育背景1997-11--1998-12加拿大Manitoba大学农学院访问 1994-10--1997-10英国Queen’s University of Belfast农学院博士 1985-10--1986-05西德G?ttengen歌德学院访问 1979-02--1981-02华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访问 1975-08--1978-08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动物生理学学士 学历 英国女皇大学 1995 研究生毕业 学位 英国女皇大学 1995 哲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工作简历2008-03~2019-05,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健康养殖中心主任/研究员 1998-12~1999-06,加拿大Guelph大学家畜与家禽系,研究员 1997-07~2008-02,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健康养殖中心主任/研究员 1995-01~1995-07,德国Rostock Oskar Kellner营养所,马普学会基金 1994-07~1994-10,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课题组长/研究员 1990-11~1994-06,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课题组长/副研究员 1988-01~1990-10,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课题组长 1986-06~1987-12,西德国家农科院动物营养所,马普学会基金 1978-08~1985-09,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查看详情张东辉
研究领域
化学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东辉,男,汉族,1967年1月生于浙江省。无党派人士,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94年于纽约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1月,当选政协辽宁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主要从事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研究。发展了多原子反应量子含时波包理论方法,建立了高精度势能面构建方案,将反应动力学的精确理论研究从三原子体系拓展到多原子体系:解决了四原子反应体系量子散射问题,率先实现了一些代表性气相六原子反应的精确理论计算,解决了 H2+OH, H+H2O, H/Cl+CH4 等多原子动力学过程中反应物的碰撞能、量子态、振动局域模式、同位素取代等因素如何影响反应几率、产物量子态以及空间分布等科学问题。与实验同行紧密合作,在 F/Cl+HD 反应中发现了新的反应共振态,揭示了其准束缚态本质,并证实共振现象在振动激发态反应中广泛存在。 发表研究论文211篇,其中SCI收录205篇,EI收录109篇;总引用6426次。以唯一或共同通讯作者发表了8篇Science、5篇PNAS、2篇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文章, 受邀为《美国物理化学年度评论》写综述文章。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创新人才推进计划、辽宁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千人层次,大连市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大连市优秀专家;曾获新加坡杰出青年科学家奖,新加坡国家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及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等奖项奖励,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大会邀请报告。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