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汪志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社会兼职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编委,《大学化学》编委。主要从事水相有机化学反应,电化学有机合成和功能小分子化合物制备等方面的研究,主持过几十项国家基金及省部级基金。在国际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 200 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0 多项,其中美国专利一项,日本专利一项。并具有丰富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经历。
查看详情苏朝化
中原工学院
苏朝化,男,1964出生,1986.7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绝缘技术专业,分配到郑州电缆厂工作,主要负责电缆用塑料及橡胶新材料开发及电缆新产品开发工作,1997晋升高级工程师。2003.9调入中原工学院,2009晋升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教学及橡塑材料开发、电缆产品开发与电缆工艺研究工作。 河南省科技厅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企业评审专家,河南省工信厅先进制造业等项目评审专家。四川省、江西省、河北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 开发的新材料及新产品:耐火电缆用陶瓷化聚烯烃环保电缆材料、150℃高强度耐油辐照交联无卤阻燃环保聚烯烃绝缘料、无卤低烟阻燃环保聚烯烃绝缘料、半导电屏蔽料、环保橡套电缆用自然交联弹性体、无卤低烟绝缘橡皮配方,聚烯烃/氢氧化铝无卤阻燃环保护套材料、阻燃矿用橡套软电缆、交联聚乙烯绝缘无卤低烟阻燃环保电力电缆等多项新材料及新产品。 主持完成了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获“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郑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主持申报并获得认定河南省绿色聚烯烃电缆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铝合金电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光伏电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河南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高新技术企业9家。 争取政府资金项目: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专项资金项目、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018年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高强高导环保铝合金电缆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 授权发明专利“ 耐高温耐磨高电性辐照交联再生聚烯烃/纳米氢氧化镁无卤阻燃环保电缆料及其生产方法”、“耐低温柔软环保塑料护套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节能环保交联聚烯烃电缆料及其制备方法”等1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线盘地面保护板”等26项。 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36篇,核心期刊33篇,出版专著2部.
查看详情潘仙华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潘仙华博士曾任上海东方美谷产业研究院院长、上海市香料香精及化妆品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香料研究所副所长,并兼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化妆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上海东方美谷产业促进中心理事、《香料香精化妆品》编委、奉贤区科技特派员等。长期致力于有机小分子合成技术研究,聚焦绿色合成和清洁生产方向,对有机合成的过程分析和结晶技术有突破性研究;同时为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工艺和制品开发,并对不明成分进行反向合成认证,草拟和制订国家标准;主持中央财政、科技部及上海市科委等委托的纵向项目5项,承担医药企业委托的横向项目25项,累计承担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其中完成的上海新华联制药有限公司委托的“泛影酸绿色合成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完成后,该司泛影酸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年产值5000万元,并荣获2017年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二等奖;完成的山东普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委托的“AE活性酯及MICA酯工艺改进 ”,项目完成后,该司头孢类关键中间体的产能全国第一,年产值1.5亿元,正在共同申请重要专利2项;完成的嘉兴中华化工有限公司委托的“香兰素清洁生产工艺的开发”,项目完成后,该司香兰素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占全球产量的60%,年产值10多亿,该项目分别获201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SCI学术论文75篇;申请发明专利83项,授权52项;已培养研究生.
查看详情刘新建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长期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管理工作,探索科研项目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研究到规模生产的规律,建议并实现了研究所“科研立项——成果产业化”完整机制的建立,先后转化成果200多项。其中重大科技成果20余项。结合研究所的发展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建立了企、事业单位两类模式的科技孵化基地吸引社会孵化资金超过2亿多元。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天津科技产业创新与育成中心,探索科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方式。与地方政府和社会基金结合创立了多支社会化的成果孵化基金,推动科技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推动科技孵化的新模式。
查看详情郎建平
苏州大学
1984年苏州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1993年南京大学配位所获博士学位,1995-2001年日本名古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2001.3苏州大学任研究员、博导。2003年历任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院长、材化部执行主任、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院长。现为苏州大学讲席教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晶体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分子筛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包括金属硫簇基超分子的设计、合成、结构与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晶态MOFs内的光化学精准有机合成、具有刺激响应的配位聚合物(团簇)的设计合成及智能材料应用、纳米MOFs材料的合成及其对若干无机和有机小分子的精准转化等。在Chem. Soc. Rev., JACS,Angew. Chem. Int. Ed.等发表论文460多篇,他引8000多次。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3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2019年连续被选为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和2020年被选为化学领域中国高被引作者。曾获评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现为Dalton Transactions和Scientific Reports的国际顾问编委,《无机化学学报》和《结构化学》编委。
查看详情郭文静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郭文静,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刨花板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石木塑环保材料和制品分会秘书长。 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课题、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课题20余。获国家专利20项,发表论文80余篇。2016年入选国家林业局“百千万人才”省部级人选,2009年获国家林业局第十届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2013年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2),2011年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2); 2019年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一直在科研一线致力于科研工作。严谨求实,执着坚守,不懈努力,在木纤维复合工程材料制造、热塑性树脂复合胶合板制造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 1.创新人造板胶合机理,致力于无甲醛添加的木质复合材料及制品开发,为行业和百姓提供环保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基于产业对人造板制造技术创新升级的产业需求和人们对环保家具用木质产品的迫切需求,郭文静及其团队提出并发明以热塑性树脂替代传统含甲醛胶粘剂,制备新型环保木质复合材料和产品的技术。发明的新型无甲醛复合板彻底解决了人造板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的游离甲醛释放问题,在江苏、福建、北京等地得到推广应用。为传统人造板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方向。 2.拓展木质纤维材料应用领域,致力于汽车部件用木质纤维复合材料开发,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通过人造板木纤维热磨分离技术、纤维无纺织气流成型技术、复合材料模压技术集成创新,发明一种高性能复合材料制造技术,不但实现了木质材料的高附加值利用,也满足了汽车行业对天然材料纤维等环境友好、可再生材料的强烈需求,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建成年产200万平方米的木纤维复合工程材料生产线。 3.紧跟生物质复合材料发展前沿,在国内较早开展可生物降塑料与木纤维制备可生物降解生物质复合材料研究。 较早在国内系统开展木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竹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的研究。共发表论文11篇,入选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1篇,该文曾是《林业科学》所有文章中被下载次数最多的文章,为我国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创新研发模式,与企业联合攻关,解决企业急需问题 针对企业面临的急需解决技术需求或新产品研发需要,组织研究团队开展所企合作,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先后为中车公司(轨道交通)、大自然木业有限公司(木地板)、江阴延利和长春博超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宁丰木业和大亚人造板集团(纤维板和刨花板)等开展技术服务与攻关,为企业解决问题,推动产业发展。
查看详情郭宝华
清华大学
郭宝华,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清华大学化工系高分子研究所所长、高分子实验室主任。同时还兼任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人工器官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TC380标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和企业重大合作项目,以及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973”项目。研究领域为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能源用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等方向。
查看详情高鸿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现就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XX专项任务项目办副总师。主要从事航天器用材料领域型谱及发展规划研究,材料空间服役可靠性以及有关测试与分析技术研究工作。承担我国军事航天领域国产化专项任务工作,承担总装可靠性课题、科工局共性基础课题多项。有效推进国产T800H、M40J、M55J等军用关键材料在航天产业领域应用转化及国产化替代工作;推进国产化军用电子元器件关键树脂材料高质量制备技术发展和国产化材料应用。 在军事航天领域构建航天器材料保证体系,服务我国通信、导航、载人、深空探测等重大型号任务新材料应用、材料配套、质量控制,满足我国航天器材料需求和质量保证。今5年实现我国100余种材料在航天领域转化和上装应用。 构建军事航天应用领域材料应用验证及应用转化技术体系,从材料批次一致性、工艺适用性、环境适应性、服役可靠性四个方面开展国产核心关键高端应用验证指标体系,开展50余项国产化材料在航天领域集中应用转化,推进胶粘剂、纤维、难容金属、高密度石墨、光学玻璃、润滑油脂等多类材料航天领域应用转化。
查看详情戴建军
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
本人自1992年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工业三废污染治理和环境应急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2016参与的“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治理与毒性减排关键技术与装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七)。2014年参与的“ 复杂体系中典型难降解有毒污染物治理新技术研发与应用”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五);共发表专业文章58篇,获批国家专利80项(个人第一25项),其中“一种混酸硝化废水生物毒性解除方法(ZL200910031041.6)”获得2015年度中国优秀专利(排名第四);“一种乙烯砜型染料活性艳蓝KN-R生产废水中溴氨酸的回收方法(ZL201410153753.6)”获2018年度盐城市优秀专利金奖(排名第一)。
查看详情陈洪国
湖北科技学院
三级教授,研究生导师,咸宁市首届南鄂英才人才,生物专业创办人。主持省厅级项目10余项,完成成果登记、鉴定3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个,其中成果转化1项,新增销售额7.121亿元,开发桂花食品护肤品2个系列产品10余个,产生重大社会经济效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 5篇、EI 5篇,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咸宁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各奖1项,均排名第一。湖北省科技发明三等奖1项,排名第四。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