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杨晓辉
成飞公司技术中心
成飞公司技术中心发展规划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飞行器设计和科研管理工作,主要参与了成飞公司承担的歼7系列飞机、枭龙、无人机以及民机等产品的研制及负责预研项目论证及初步设计工作。多年来作为省市创新领域建设及管理专家,一直参与四川省级、成都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评审,参与四川省推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创新试范企业以及四川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评审,参与省政府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项目评审及部分项目的中期评审及验收评审等工作。
查看详情戴圣龙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院长
查看详情胡海岩
研究领域
动力机械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
2015年:胡海岩,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100081. 2013年:胡海岩,北京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100081) 2009年:胡海岩,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胡海岩,1956年生于上海;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力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88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工学博士.此后留校任教,1994年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任副校长,2001年至2007年任校长.其间,1992年至1994年任德国Stuttgart大学力学研究所B洪堡基金研究员,1996年至1997年任美国DlJke大学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系客座教授.现兼任全国政协委员;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动力学丛书》主编,等3种期刊的副主编,等5种SCI期刊的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咨询专家委委员. 主要从事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在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结构碰撞振动理论及其应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出版著作(Spriringer-Verlag)等5部;发表期刊论文195篇,其中77篇被SCI收录.论著被他人引用2100余次.作为第一成果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1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查看详情于四龙
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于四龙,男,汉族,中共党员,1969年出生,1992年大学毕业于南昌航空工业学院腐蚀与防护专业,1992年8月参加工作,2010年取得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学历,历任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冶金科工艺员、工程技术部冶金科组长、冶金技术科科长、6车间主任、工程技术部副总冶金师及工程技术部总冶金师等职务。参加工作以来,独立或主持完成公司四十多项攻关课题,解决了科研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有效保证了科研生产的顺利进行。
查看详情向锦武
研究领域
航空器结构与设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
984年获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学士学位;1990年获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硕士学位;1993年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系博士学位。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系统研究院型号总设计师、智能无人飞行系统先进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无人机系统技术研究与型号研制工作,先后担任多型无人侦察机系统型号总设计师。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部级二等奖3项,获何梁何利创新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5项,发表论文240余篇,培养博士后9名、博士30名。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团队入选教育部“长航时无人机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团队。
查看详情钟群鹏
研究领域
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钟群鹏(1934.10.28- )机械(电)装备失效分析预测预防专家。浙江上虞人。1952年考入北京航空学院(清华大学一部),1957年北京航空学院研究生毕业(苏联专家指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材料失效和预测预防研究所所长等。兼任中国质量检验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国防工业质量与可靠性专家组组长、国家安全生产专家专业组组长,《机械工程学报》、《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等编委会主任。我国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分支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我国失效分析学会组织主要创始人之一。40多年来在金属材料的断裂模式与机理、弹塑性断裂判据与安全评定、失效损伤的早期检测与治愈机制、宏微观断口物理数学模型与定量分析、失效哲学理念与安全管理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主持或参与重大失效事故分析和预防决策500多案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获中国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市和国家先进教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等。获《金属学报》李熏论文一等奖、《机械工程学报》五十周年优秀论文奖等。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郑双林
成飞科技委
高级工程师,曾任成飞公司设计员、副所长、厂长,科技委副秘书长。参与了某重点型号的数字化装配精加工工装研制,提出并参与开发了装配信息管理系统、数字化装配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多次获得中航工业科技进步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
查看详情王华明
研究领域
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华明(1962.05.06- )。金属增材制造专家,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人。1983年毕业于四川工业学院(现西华大学),1986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防科技工业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研究应用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制造分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和表面工程技术研究。突破钛合金、超高强度钢等高性能难加工金属大型复杂关键构件激光增材制造工艺、成套装备和工程应用关键技术,开拓机械装备严酷环境关键摩擦副零部件激光熔覆多元金属硅化物高温耐蚀耐磨特种涂层新领域,成果在飞机、导弹、卫星、航空发动机等装备研制和生产中工程应用。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张福泽
研究领域
航天器结构与设计
北京航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张福泽 男,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飞机寿命与可靠性.他是我国大机群飞机定寿和延寿的开拓者、执行者和奠基人;他也是我国第一部飞机疲劳规范的开拓者和制定者之一;他还是破解我国数千架飞机无法定寿之谜的人;在国际疲劳理论研究中,他独创两个"类比寿命计算法"、"张氏代表起落谱"、"寿命系数定寿法"和"单机寿命监控新方法",发展和创新了疲劳理论;在国际日历寿命研究中,他独创了飞机日历寿命的计算公式和试验方法,开启了国际机械日历寿命确定的新篇章.1962年9月 ,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本科毕业。1988年12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结束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宇航工程力学系的学习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何友
研究领域
工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何友(1956.10.19- )信息融合专家。吉林磐石人。1982年、1988年分获海军工程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7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曾在德国不伦瑞克工业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为烟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战场信息感知与融合技术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航空学会信息融合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IET Fellow等。 长期从事信息融合理论与技术研究、工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是我国军事信息融合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雷达目标融合检测、多传感器多目标跟踪、多传感器航迹关联、辐射源识别、无源定位、信息系统仿真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雷达、情报处理和指控等国家重大工程中。主持研制了测控信息融合系统、跟踪雷达、大型航空模拟训练机等多型工程系统,全部装备部队。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省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8项。以第一作者在IEEE会刊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养博士硕士80余人。 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