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王军喜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王军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宽禁带半导体研发中心主任,北京市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先后荣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以及北京市产学研合作创新等奖项。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共被引用1700余次,单篇文章影响因子最高为23.77。受邀参加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并做邀请报告20余次,其中作为大会主席成功组织国际会议1次,参与编写中英文专著7部。获得授权专利90余件(国际专利7件),制定国家标准4项。先后承担国家专项等10余项。作为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紫外光源项目负责人和首席科学家,是我国深紫外科研领域的领军人,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解决了卡脖子的现状。
查看详情李虞锋
西安交通大学
20年的宽禁带氮化物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研发经历。研究生期间作为主要骨干参与了多项美国国防部、能源部、空军实验室科研项目。入职交大后,先后获得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十大学术新人等称号。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青年基金、省级面上基金,合计经费640余万元。作为主要骨干(排名第2)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军科委、重大横向等研究课题,合计经费192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近90篇,多次被Science Daily等国际媒体专门报道。国内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3项,发明专利转化1项。产业化方面曾任职于美国通用电气环球研发总部和美国麻省理工孵化的高科技企业。对概念设计到技术论证,研发管理到成果转化的整套流程十分熟悉。主持研制的全球最大功率单芯LED系列产品被“雅虎金融”称之为“革命性创新”。带领学生参加了2021年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省赛金奖和国赛金奖。
查看详情康俊杰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2010年在西北工业大学取得学士学位,2015年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麦吉尔大学进行联合培养,2015年7月至2019年6月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工作,2016年至2019年,在韩国高丽大学和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7月至2023年5月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任副研究员。长期从事第三代半导体氮化物相关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有氮化物材料外延生长、器件设计和制备、微纳结构制备、低温光谱分析、异质异构集成等,在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no Letters等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H因子为17,引用1000余次,合作申请专利40余项,近年来,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参与6项。专注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实现近千万元芯片销售。
查看详情贺锋涛
西安邮电大学
贺锋涛,男,光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生于1974年7月,陕西西安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陕西省电子学会理事,西安市激光红外学会理事。1994年9月-2000年7月西北大学物理学基地班就读,2000年7月于西北大学光子学与光子技术研究所获光学硕士学位。2000年9月-2004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7月获光学博士学位。先后在Chines 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物理学报、光子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SCI、EI收录20余篇,申请专利3项。合作出版《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水下可见光通信关键技术》著作一部。近年来主要从事水下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先后主持陕西秦创原春种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厅技术创新引导专项“水下LED无线光大功率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中船重工705研究所“大功率水下无线激光通信发射技术研究”、参与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国防科技创新特区等项目。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参加华为杯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先后获得国家级二等奖3项、国家级三等奖3项;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先后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国光电设计大赛,先后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查看详情郭亚楠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青年研究员,中共党员。长期从事氮化物深紫外发光材料与器件研究,多项深紫外LED材料、器件核心指标为国际同期领先水平。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地方科技攻关专项等近10项,累计留所经费1100余万元。在Photonics Research、Crystal Growth & Design、Appl Phys Lett、Opt Express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9件,其中1件已产业转化;曾受邀参与编制《紫外LED技术路线图(2020-2035)》。曾入选2023年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获半导体所青年创芯奖特等奖。积极协助团队深紫外LED技术成果落地山西长治,曾入选长治市高层次人才。
查看详情冯晓强
西北大学
冯晓强,男,生于1974年8月,副教授,于2004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得光学博士学位,之后一直在西北大学光子学与光子技术研究所从事激光技术、光学检测、光学超分辨成像等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光学仪器设计、光机电系统开发等领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以项目负责人承担了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厅自然科学专项等科研项目,以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基于新型掺钕特种光纤的高功率蓝光光纤激光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飞秒分辨差异吸收光谱技术难点的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申报 “全光纤结构的腔内倍频绿光光纤激光器”、“ 三级多路主振荡-功率放大相干合成万瓦级光纤激光器”等多项发明专利。
查看详情党群
西北工业大学
本人党群 ,2006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电磁场与微波专业博士学位,毕业至今就职于西北工业大学无人机研究所,主要从事无人机测控数据链方面的研制工作,在无人飞行器测控与信息传输总体设计、通信数字信号处理、高可靠抗干扰信息传输、无人机组网通信等方面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先后承担了型号任务、国防863、装备预研、国防技术基础、外贸无人机等在内的几十项科研项目。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承担了如下科研项目: 1)无人机测控与信息传输综合抗干扰方法研究,2017-2021,装备预研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通过时域、空域、频域、能量域等多维域的综合运用,突破共形、隐身智能天线,高抗干扰低可探测性信号身份认证等关键技术,全面提升无人机数据链抗干扰、抗截获、抗欺骗、反控制的能力。 2)无人机数据链高速数据传输技术,装备发展部预研项目,2016–2020,该技术可用于解决在频率资源、无人机功率受限的条件下,多任务载荷和高分辨率载荷大容量信息实时传输问题,可显著提升远程长航时、临近空间、高空预警探测等无人机高速宽带侦查信息传输能力。 3)无人机蜂群数据链自组网项目,军科委预研项目,2020-2021年,开发出了32节点高抗毁、大动态、高宽带、动态中心自组网数据链,可以满足无人机蜂群组网对通信链路多节点、大带宽传输、高实时性、高可靠性的要求。突破了频率与时间快速同步、节点间相对测距、宽带组网抗多径传输等关键技术。完成了多平台(固定翼飞机,四旋翼飞机,共轴双桨飞机,地面站)4节点动态组网飞行试验,对链路动态建网、多节点动态出入网、多节点信息协同传输(遥测信息协同、视频数据协同)等功能进行了动态飞行验证,实现了地-空全向模式下50公里测控与视频传输。在一定范围内可实现无人机节点之间相互转发控制指令信息,并交换各自的状态、侦查信息等数据,从而为编队飞行和协同作战提供支持。 4)无人机测控与信息传输综合抗干扰方法研究 针对强电子对抗环境下无人机数据链可靠传输需求,项目团队通过时域、空域、频域等多维域抗干扰技术的综合运用,有效提高无人机数据链复杂电子干扰环境下的抗干扰和抗截获能力。主要攻克关键技术:多维域数据链综合抗干扰技术。
查看详情李腾腾
中北大学
李腾腾,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军科委项目及深圳市科创委基础研究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共同一作身份在Photonics Research、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Applied Surface Science、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Nanoscale、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6篇,EI论文2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目前担任《Crystals》期刊客座编辑和《测试技术学报》青年编委。
查看详情雷程
中北大学
雷程,高级实验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主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山西省青年基金项目、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自主科研项目及横向项目多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项,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查看详情张勇辉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第三代半导体光电器件模拟仿真设计及器件工艺制备研究,重点研究深紫外光电器件外延结构设计,芯片器件表面重构及高效全反射镜设计相关的量子效率提升技术及相关的加工制备技术。2015年联合建立了河北工业大学宽禁带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科研团队,于2018年联合成立了河北工业大学-Crosslight化合物半导体联合实验室,致力于AlGaN基DUV LED 的光电仿真技术和器件研制技术的开发,推广TCAD的芯片设计及产业化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4项,参加“十三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已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Optics Letter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等国内外主流期刊发表SCI发表科学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8项(完成转化5项);负责DUV LED 的产学研项目,并构筑了多个DUV LED光提取技术架构,开发了空腔型DUV LED技术、无边缘p-GaN层技术及深紫外全反射镜技术等,大幅提高了DUV LED的发光效率。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