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廖广兰
研究领域
机械电子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
廖广兰(Liao Guanglan,Professor),男,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电子与信息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振动与冲击等杂志编委。2009年参与国家级教学团队《机械学科测控课程群教学团队》、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作为核心人员参加教育部创新团队《微纳制造与纳米测量技术》,2017年该团队评优并获滚动支持。 近年来主要从事面向传感、能源器件的仿生微纳制造、微电子封装及测试、故障诊断与状态监测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及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参与国家973、863、重大专项项目等十余项,在ACS Nano、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Energy、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Nanoscale、Acta Materialia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含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J. Mater. Chem. A、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Nanoscale等封面论文11篇,主编十一五教材一部,撰写专著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获授权64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
查看详情杨智春
研究领域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航空结构工程系
杨智春,男,1964年2月生。1987年获固体力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飞机设计博士学位,教授,1998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第六、第七届),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第四、第五届),陕西省力学学会秘书长(第七届)、陕西省振动工程学会秘书长(第二届),《工程力学》编委会编委(第四届)。现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第六届),中国航空学会结构设计与强度分会委员。陕西省力学学会理事长(第八届),陕西省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第四届)。《应用力学学报》、《振动与冲击》编委,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专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理科学部力学科学处、信息科学部三处、工材部机械与制造学科处通讯评议专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3项,航空科学基金3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防预研课题4项,横向课题4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授权国家专利4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出版合著专著1部,合著教材1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60篇,被SCI收录17篇、EI收录65篇、ISTP收录11篇。
查看详情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林京,男,汉族,1971年5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院长,1999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 林京教授主要从事机械装备动态测试、故障诊断、工业大数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围绕航空、航天等制造领域重要装备服役过程监测诊断、性能评价、智能运维所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提出小波熵的概念,制订了国际上首个基小波的定量化优选原则——小波熵最小准则,为包括机械故障瞬态信号的准确检测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创建了非正交小波阈值消噪方法,实现了极低信噪比下机械故障瞬态信号的消噪,建立了机械早期故障瞬态信息的自适应提取理论,被60多个国家的学者引用和跟踪研究,推广应用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核电、土木、生医等领域的检测、监测和诊断中。 [4] 作为第一完成人,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引用1.3万余次(Web of Science),连续2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21-2022年),连续4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2019-2022年) [4]。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设备智能运维分会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7]。
查看详情曹彦鹏
浙江大学
曹彦鹏,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百人计划”。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动态测试专业委会常务委员、副秘书长。IEEE高级会员(Senior Member)。 教育背景 1. 学士(B.S.) 1999/09-2003/06 中国 浙江大学 机械工程自动化 2. 硕士(M.S.) 2003/09-2005/01 英国 曼彻斯特大学 控制工程自动化 3. 博士(Ph.D) 2005/01-2008/11 英国 曼彻斯特大学 电子工程自动化 工作履历 2008年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UK)获得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后,在爱尔兰国立大学梅努斯(NUIM)、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新加坡Mtech Imaging公司和新加坡科技发展局(A*STAR)等单位从事科研工作。
查看详情向家伟
温州大学
1、向家伟教授、博士(兼职,/预士研究生导师。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温州大学平阳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 2、入选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等。主持40 余项科研项目:国基4项(重点!项)、合作单位主持国基2项(重点1项)、浙江万人计划项目!项、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1项、省基金重大1项等。发表200余篇论文,SCI 收录180余篇,SC1 引1用35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30件、申请20件。在应用研究领域,通过多项企业合作课题,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3、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智能运维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查看详情杨世锡
浙江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杨世锡 男,浙江大学,教授,1968年1月9日生。研究方向: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智能检测、机电一体化。 杨世锡,男,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浙江省151人才,杭州市钱江特聘专家,香港大学、Huddersfield 大学兼聘教授。长期从事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机械工程测试与计量、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教研工作近年来主持了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累计发表 SCIEI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著50余项,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两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兼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动态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与维修分会委员,《振动、测试与诊断》编委会副主任《振动与冲击》编委等学术职务。
查看详情翟婉明
西南交通大学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翟婉明 男,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1963年8月21日生。研究方向:轨道交通工程动力学与振动控制。 翟婉明,男,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1963年8月生,江苏靖江人。1985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系,1992年在该校获机车车辆专业博士学位。1994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页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9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力学学会第十届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科协副主席。长期从事轨道交通工程动力学研究,开拓了铁路大系统动力学研究领域,创立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新理论,广泛应用于我国铁路工程领域,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
查看详情雷亚国
研究领域
机械工程
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雷亚国,教授、博导,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首批国家基金委优青、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德国洪堡学者。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工业机器人智能故障诊断及健康评估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大数据驱动的高端装备故障诊断与安全服役保障的理论与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数据下基于深度学习的机电设备智能诊断理论与方法研究”、“内外激励耦合下的复杂传动系统动态建模研究”、中组部万人计划“机械信号处理与早期诊断理论研究”、以及武器、核电、新能源、交通、石化等领域的企业合作项目等。
查看详情沈长青
苏州大学
沈长青 副教授 工作部门:车辆工程系 .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苏州大学首批“优秀青年学者” 教育经历 : 09/2010-06/2014 博士,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系,香港城市大学 09/2009-06/2014 博士,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09/2005-07/2009 本科,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工作经历 01/2017-现在 副教授,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车辆工程系,苏州大学 06/2014-12/2016 副教授,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系,苏州大学 05/2012-07/2012 副研究员,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系,香港城市大学 研究方向: 基于数据驱动的轨道交通关键部件动态监测、诊断与维护: *机械故障信号处理 *设备状态特征挖掘(机器学习) *传感与传感器网络 *关键部件寿命预测 课程教学: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检测技术/车辆测试技术/车辆试验技术 电气软件与应用 专业英语
查看详情朱忠奎
研究领域
车辆工程
苏州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车辆工程系
朱忠奎 教授 工作部门:车辆工程系 朱忠奎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院长 : 地址:苏州市济学路8号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邮编:215131 研究 苏大教师/. 简介 朱忠奎,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6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汽车工程系汽车与拖拉机(汽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5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04年12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博士学位。 2005年3月至今在苏州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先后在机电工程学院从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工作,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从事车辆工程专业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工作。2007年11月起为副教授,于2012年7月起为教授。 曾于2004年10月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于2010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2013年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十批高层次。现为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故障诊断分会理事、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理事、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理事、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仪器专业委员会主任、。是振动工程学报、振动测试与诊断、振动与冲击等期刊审稿人。 研究方向为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控制、振动测试与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基于稀疏表示的信号处理方法及其车辆关键部件故障预示研究、基于图像处理的车辆装转向架状态监测研究。现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机械制造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参与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已主持完成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省级项目2项。在、机械工程学报、电子学报、仪器仪表学报、振动工程学报等期刊和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共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检索论文8篇,5篇为二区期刊论文,检索论文50多篇;近年申请发明专利15件,获授权4件。 2008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现已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13名,其中1名获得苏州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及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所指导的硕士生有3名获研究生奖学金。现在车辆工程专业和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在智能交通科学与技术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 指导省级和校级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多次指导“莙正学者”研修计划项目。曾指导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和“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等竞赛并获奖。现主持苏州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苏州大学新生研讨课立项项目1项。 主要讲授的课程有:《车辆系统动力学》(硕)、《车辆系统动力学基础》(本)、《随机过程》(硕)、新生研讨课《现代汽车的批判思考》(本)等。曾经讲授的课程包括:《计算机控制技术》(本)、《智能控制》(本)、《自动控制原理》(本)、《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本)、《振动力学》(硕)、《虚拟仪器》(本)、《误差与精度理论》(硕)、《模糊系统与神经网络》(硕)等。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