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王昱潭
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王昱潭,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宁夏大学科协技术协会委员。1998年7月本科毕业于洛阳工学院机设系汽车与拖拉机专业;于1998年8月进入银川拖拉机厂任技术开发部技术员;后于2000年5月入职宁夏大学(含原宁夏农学院)任教至今。先后于2001年2月至2001年7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教师进修学习;于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北京林业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读硕士,获工程硕士学位;于2010年9月至2014年7月在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森林工程学科人机工程实验室读博士,获工学博士学位;于2019年4月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 现阶段主要从事高端机械制造、现代农林装备的开发与设计等的科研攻关工作。专业特长是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与定位研究、以及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特色农林装备的研发应用。 近5年来,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夏自然科学基金和自治区高校科研项目各1项,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目前主持在研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作为项目秘书长参与3项自治区重大重点研发项目,并主持3个项目的课题各1项。承担主持完成1项115万的横向课题,课题成果应用于中国汽车工况标准。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登记授权软件著作权24项,参与制定团体标准1项。现为《林业和草原机械》学术期刊杂志编委会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宁夏力学学会会员、宁夏机械工程学会会员。获宁夏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次,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2次,科技创新工作优秀科研工作者称号1次,首届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二等奖。
查看详情袁会珠
研究领域
植物保护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研究室
农科院植保所,农药学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农业部农药化学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一直从事农药药理和使用技术的研究工作。北京农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农药学分会秘书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昆虫学会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农药学学报》、《农药科学与管理》编委、植保机械与清洗机械标准委员会委员等。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48引进项目、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基金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等多个项目,参加了绿色农药“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世界发展银行(WB)国际合作项目等。主编了《农药应用指南》、《农药使用技术指南》等著作。参编著作多部,撰写论文60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中国农业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查看详情周立刚
研究领域
农艺学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植物病理学系
教授,植物病理学系。研究方向: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次生代谢生物学(Biology of secondary metabolism in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BSMPMI)。近年开展的工作包括:1.植物病原真菌和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生物学(包括合成生物学与调控)及应用。2.植物次生代谢生物学(包括合成生物学与调控)及应用。3.植物与真菌互作的代谢生物学与代谢组学及应用。近年主持的项目: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植物源代谢产物杀菌剂的研制与示范(2017YFD0201105)。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真菌毒素生物降解技术研究及其安全性评价(2017YFC160090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源于稻曲病菌的黑粉菌素及其生物活性与检测分析(31471729)。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稻曲病菌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31271996)。5.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重大项目:植物、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农药研究与产品创制。
查看详情白由路
研究领域
农业与生物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白由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测土施肥中心实验室主任等职,曾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星火科技三等获二项、河南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主编有《测土施肥原理与技术》、《微机操作精解》、《精准农业与土壤养分管理》、《高效土壤养分测试技术与设备》等著作。撰写研究论文30多篇。
查看详情许明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主要从事土壤质量演变与调控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土壤学、水土保持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方向:1)侵蚀环境土壤质量演变及调控;2)土壤-植被互动效应;3)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2007年获第六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
查看详情郑粉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主要从事土壤侵蚀过程、预报和侵蚀环境效应评价研究工作。 郑粉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国家土壤侵蚀研究实验室博士后。1960年10月生,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理系,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现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0—1991年,在德国“发展中国家国际环境管理研究生班”进修,1998年1月至5月获美国国家土壤侵蚀研究实验室(USDA National Soil Erosion Research Laboratory)资助在美进行土壤侵蚀过程的合作研究,在1999年,再次获得对方资助在美从事土壤侵蚀及其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工作。曾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现任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监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滑坡泥石流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土壤学会理事,陕西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委员,《水土保持研究》编委,美国土壤学会会员,美国《土壤学百科全书》条目编写人等职。 学术成果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作,由于土壤侵蚀工作野外工作量大,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郑粉莉研究员近20多年来,一直扎根于黄土高原,潜心进行着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的科学研究。主要学术贡献如下:1)建立了坡面侵蚀—沉积—搬运过程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定量刻画了坡面侵蚀—沉积—搬运过程,提出了坡面土壤侵蚀过程以侵蚀—沉积过程为主或以侵蚀—搬运过程为主的判别公式,研究了坡面汇流、汇沙对片蚀、细沟侵蚀和浅沟侵蚀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阐明了降雨强度、坡度、坡面水文条件和土壤条件对坡面侵蚀—沉积—搬运过程的影响,为坡面侵蚀过程的研究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2)首次研究了近地表土壤水分条件对化学物质运移和地表水质的影响,发现壤中流条件下饱的泥沙搬运的能力是土壤水自由下渗排水条件下的6倍,地表径流硝态氮浓度和速效磷浓度分别是土壤水自由下渗条件下的1000多倍和7倍,表明壤中流对侵蚀泥沙搬运和农业非点源污染有重要贡献,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3)降雨侵蚀和径流侵蚀在细沟间侵蚀过程中基本上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细沟侵蚀以径流侵蚀为主,但不能忽视雨滴打击分散土壤、增加细沟水流输沙能力的作用,揭示了细沟间侵蚀与细沟侵蚀及泥沙搬运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为坡侵蚀预报物理模型的建立提供重要依据。4)首次在国内系统地从细沟侵蚀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机理、影响因素、定量测算方法及防治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批新的关键性的科学资料,对阐明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实质及其对入黄泥沙的影响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我国特有陡坡地侵蚀方式—浅沟侵蚀过程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浅沟侵蚀过程以侵蚀—搬运过程为主,浅沟侵蚀泥沙搬运能力主要受降雨径流强度和浅沟侵蚀发展过程的影响,为陡坡地侵蚀防治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5)定量分析了不同降雨条件下坡面各侵蚀带的侵蚀产沙关系,查明了不同降雨条件下坡面侵蚀产沙部位,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坡面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有重要的指导作用。6)在黄土高原唯一的次生林区建立了“子午岭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观测站”,并积累了丰富的科学资料,为西部大开发中发中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7)首次在国内系统地开展了人为破坏植被加速侵蚀过程及其与生态环境演变关系的研究,取得了植被破坏前后土壤侵蚀演变过程等一批有价值的科学资料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研究西部环境演变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侵蚀演变中的作用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植被恢复和重建的可能性及生态环境建设等重大问题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8)根据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保持执法、管理和决策的需要,对中国水蚀预报模型进行了设计。 多年来,郑粉莉研究员除从事土壤侵蚀学科前沿研究外,还多方争取国际合作研究,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学术活动。在1999年5月在美国举行的第十届国际土壤保持大会上,参加了中国政府申办2002年北京国际土壤保持大会(ISCO)承办权,并获得成功,为我国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研究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多年的国际合作研究和广泛的学术交流,使她如今活跃在国际土壤侵蚀的舞台上,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专题研讨会主持人。《美国土壤学大百科全书》主编特邀请她为本书的撰写人之一。 郑粉莉研究员坚守“老实做人、勤恳工作、严纪宽人”的人生信条,如今她站在新的高度上,以国家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为我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事业开拓着未来
查看详情宋怀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科创中国”农业工程科技服务团高级专家、农业工程学会高级会员、陕西省图形图像学会理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畜牧工程分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农学会农业监测预警分会理事、农业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农业专委会会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信息技术分会会员、陕西省计算机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大型畜禽健康行为智能识别技术、农情信息获取及识别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国家863 项目子课题。
查看详情李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
李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副校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名誉院长,国际著名葡萄与葡萄酒学家,中国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学科的奠基者。男,1959年12月31日出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终身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葡萄优质抗病育种、葡萄品种和酒种区域化、葡萄酒地理标志、葡萄酒工艺及质量控制、葡萄酒及果酒品尝学、果酒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先后主持完成了30余项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专著4部;开发新产品20余种,获得5项国家专利;培育优质抗病葡萄新品种1个,新品系3个。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和科技成果奖;先后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十大杰出科技教育新秀、农业科技企业家、国家突贡专家等2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由于他的突出贡献,还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胡锦涛、李岚清等同志的亲切接见。 李华教授获评“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查看详情岳田利
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岳田利,男,1965年3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农业推广硕士食品加工与食品安全领域协作组成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测试中心主任,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杨凌)常务副主任,农业部植物DUS测试中心(杨凌)常务副主任,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6年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第二层次人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批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陕西省食品安全协会会长,陕西省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专家,陕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果蔬加工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农业产业化学会理事,陕西省农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新产品评审专家,国家实验室资质认定(CNAS)评审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编委, 《农业工程学报》(EI)编委,《食品科学》编委,《食品工业科技》编委,《农产品加工学刊》编委,陕西省青联委员,陕西省食品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 一、学习情况 学士 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郑州,中国 硕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中国 博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杨凌,中国 高级访问学者 美国马里兰大学 ,马里兰,美国 二、工作简历 1983.09-1987.07 在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学习; 1987.07-2000.07 在西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工作; 2000.07-2002.05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 2002.05-2004.05 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2004.05-2009.05 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 2008.06 – 2008.09 美国马里兰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系 高级访问学者 2009.05-至今 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三、研究领域或方向 食品与发酵工程及食品安全控制技术 四、开设课程 长期致力于食品工程高新技术、食品与发酵工程、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承担本科生“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工厂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等课程,其中“食品工厂设计”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为博、硕士研究生讲授作“食品科学博士研究生Seminar”、“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进展”、“食品工程新技术”、“食品科学研究方向专题”等课程。 目前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70余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14名,外国留学生1名。 五、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目前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工作情况 1. 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1)2006年6月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名) 2)2004年4月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 3)2002年9月霍英东教育基金奖(第一名) 4)2002年6月获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第一名) 5)1996年9月获得陕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第一名)
查看详情顾沛雯
宁夏大学葡萄与葡萄酒研究院
顾沛雯,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2年毕业于宁夏农学院农学系获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1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200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方向植物病理学。 2010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专题2项;自治区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区自然科学基金3项,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项,宁夏大学自然科学基金2项,日本岛根大学奖学金1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植保学会科技进步奖1项,自治区优秀科技论文奖4项,宁夏大学教学奖4项,自治区高等学校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1项。发表有关植物病理学方面的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 主讲“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抗病性原理”、“葡萄病理与昆虫学”、“生物防治及微生物资源利用”(研究生)和“植物保护学研究进展”(研究生)等课程。 2010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专题2项;自治区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区自然科学基金3项,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项,宁夏大学自然科学基金2项,日本岛根大学奖学金1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植保学会科技进步奖1项,自治区优秀科技论文奖4项,宁夏大学教学奖4项,自治区高等学校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1项。发表有关植物病理学方面的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