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王恩刚
研究领域
钢铁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北大学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现兼任中国金属学会电磁冶金与强磁场材料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铸造学会理事,中国铸造学会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应用超导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宝钢集团公司人才开发院兼职教授,《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编委会委员,日本铁钢协会海外会员等。主要从事材料电磁成形与加工、强磁场下高性能金属材料的制备、高品质钢电磁连铸技术、电磁流体力学及其工业应用等研究。主持和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和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科技研究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各1项,辽宁省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二十余项。主要参加了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111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获中国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2次,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次、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参编专著2部。入选辽宁省青年人才基金计划、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称号和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查看详情吕维洁
研究领域
材料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复合材料研究所
主持科技部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20多项科研项目,参与973、十五军品配套重点项目等10多项课题的研究。14年来一直专注于钛基复合材料及稀有金属制备科学,组织、微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并在国家关键工程领域获得多品种、多规格、多批次应用。发表学术论文100 多篇,SCI文章90多篇,被SCI文章它引750多篇次。获得多项省部级人才计划支持,200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自然科学类),获得中国发明专利8项,其中1项为国防军工发明专利,申请发明专利9项,出版专著1本,撰写“Metal Matrix Composites”的部分内容。
查看详情康志君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0712,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EB250型电子束熔炉的研制 200712,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混合动力客车用镍氢动力电池 组系统 200712,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大尺寸高功率铜-钨梯度复合电极材料 200502,北京市科学技术奖:部分合金化铜-锡扩散粉末制备工艺研究 200212,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密封镍氢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示范运行 200212,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导热索制备研究 200112,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热子元件及定型研究 199912,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波段微波吸收材料研究 199907,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耐火纤维生产用钼电极的研究 199712,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计算机防泄漏材料 199712,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冷阴极用钯-钡合金研制 199612,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自蔓延高温合成工艺制备氮化钛粉末 199111,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钨合金材料及生产工艺研究
查看详情白朔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主要从事炭基复合材料、高性能炭材料等新材料和碳纳米管、纳米炭纤维等纳米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先后负责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大项目、863项目、国家重点军工科研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成果,开发出一系列新材料,并有多种新材料被应用于国家重要工程。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被SCI他人引用600余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6项。参与编著出版《纳米碳管-制备、结构、物性及应用》中2章。曾获得2008年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查看详情贾成厂
研究领域
复合材料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粉末冶金研究所
1982年,学士,北京钢铁学院金属材料系;1987年,硕士,日本东北(TOHOKU)大学;1990年,博士,日本东北(TOHOKU)大学。承担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撑计划、863、973项目,北京市科委项目,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基金,军工民口配套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基金,横向项目等。获教育部科技进步2等奖励,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60篇,被EI检索120篇,单篇文章他引超过100次。主编、副主编、参编学术专著12本:《复合材料教程》,《陶瓷基复合材料导论》,《烧结金属含油轴承》,《金属基复合材料导论》,《超硬材料与工具》等。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粉末冶金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粉末冶金分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粉末冶金与陶瓷分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粉末冶金分会理事,中国有色加工协会特聘专家,中国建材工业协会粉体分会理事,中国机协粉末冶金分会特聘专家,《复合材料学报》编委,《粉末冶金技术》编委,《粉末冶金工业》编委,《中国钼业》编委,《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编委,《中国材料科技与设备》编委等。
查看详情曹阳
东睦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专长: 粉末冶金模具设计及粉末冶金材料研究 专业领域工作 主要参与研究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委员会共性技术专业组项目——“耐600℃粉末冶金耐磨材料——柴油机气门座”,以及发动机粉末冶金阀座和双层材料阀座研究及应用 主要研究“特殊飞锤等19个零件粉末冶金元件的研制和开发”,作为“国家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之子项目“柴油发动机”中的粉末冶金课题 作为主要起草人负责修订国家标准GB9095-88《烧结铁基材料渗碳或碳氮共渗硬化层深度的测定》 发明专利《一种粉末冶金制冷压缩机阀片的制备方法》,专利申请号:201010267653.8,申请日:2010年8月26日 参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粉末冶金分会起草《粉末冶金专业领域技术及其应用发展报告》工作,主要完成该报告的第四部分——“粉末冶金材料与制品”
查看详情黄启忠
中南大学
黄启忠,男,教授。 1962年12月生,1978年以来在湖南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南大学完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业。是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教育部新型飞行器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兼轻质耐高温材料分中心主任、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副院长。目前担任《新型炭材料》、《炭素技术》、《炭素》、《高科技纤维与应用》杂志编委,中国科学院炭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金属学会炭素分会委员,中国电工学会炭石墨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湖南省航空学会理事。 主持完成了国家973、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品配套项目等10余项课题;主要研究了航空刹车副、耐烧蚀航天器构件、快速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燃料电池用炭纸、无机反应新型炭材料、各向同性热解炭等,均取得了长足进展。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国际会议特邀报告2次;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得国际ENI奖提名及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8项科技成果奖励,是全国2010年军工能力建设先进个人、湖南省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目前负责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973、 863课题、国防125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和军品配套项目,均进展良好。
查看详情刘清友
钢铁研究总院
刘清友,男,1965年1月出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从1990年起一直从事低合金、微合金钢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工业化生产技术开发工作。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低碳铁素体/珠光体的超细晶强韧化与控制技术”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在超细晶碳素钢工业化生产技术开发,薄板坯连铸连轧的物理冶金特征研究,薄板坯连铸连轧微合金化技术开发,高强度耐候钢,厚规格高钢级管线钢理论与技术开发工作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发表论文80余篇。
查看详情刘国权
研究领域
材料科学基础学科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
2015年:刘国权(195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金属材料和合金设计的研究,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00083),E-mail:g.liu@ustb.edu.cn 2014年:刘国权(195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3年:刘国权,教授,博士。电话:010-62334314;E-mail:g.liu@ustb.edu.cn 2012年:刘国权(1952-),男(汉),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金属材料,材料设计与仿真,相变与组织演变,体视学及其应用等. 2011年:刘国权,男,教授,博导.E-mail:g.liu@ ustb.edu.cn 2010年:刘国权,男,195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通信作者 2009年:通信作者:刘国权(1952-),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g.liu@ustb.edu.cn 2008年:刘国权,男,1952年生,博士,教授,目前主要从事材料优化设计研究. 2007年:刘国权,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 g.liu@ustb.edu.cn 通讯作者 2006年:刘国权,通讯联系人 (E-mail: g.liu@ustb.edu.cn) 2000年:刘国权,男,195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材料模型论、仿真与设计的科研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专著1部.
查看详情杨才福
研究领域
钢铁
钢铁研究总院
主持和参加了4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得20余项部级以上科技鉴定成果,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国家计算机软件版权登记3项,撰写专著1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冶金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最近主要科研成果:(1)“钒氮微合金化技术创新与应用”,2011年度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LNG用9%Ni钢研究开发与应用”,2011年度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V-N微合金化热轧钢筋开发与应用”,2003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