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洁萍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博士,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GCP中心办公室副 主任,兼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I期临床试验负责人,国家药监 局食品药品审查核验中心核查员,四川省药监局临床试验核查员, 先后发表文章1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加国家科技部重 大新药创制、重大设备专项等课题10余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完成I 期临床试验44项。

查看详情

阎博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博士(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GCP中 心办公室副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产业发展与监管科学研究 高端智库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手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理分会常委,国家药监局食品药品审查 核验中心核查员,四川省药监局临床试验核查员,先后发表文章50 篇(其中第1作者13篇,通讯作者4篇,SCI2篇),主持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各类课题7项,参加课题12余项, 参编著作6部,申报专利5项(授权3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 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一等奖(2020年)二等奖(2018年)各1项。

查看详情

何瑶

成都中医药大学

何瑶,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医院管理处副处长,世中联道地药材多维评价委员会成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等6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10篇,参编著作10余部,获教育部高等教育中药学教指委举办的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初中级组一等奖,获得2021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

查看详情

陈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薇,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博士,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学者,加拿大MacMaster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循证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医药保健康复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上市后再评价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全民健康素养促进分会常委, 中国中药协会肿瘤药物研究委员会委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整合肿瘤专委会方法学组成员。

查看详情

吴嘉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是第八届树兰医学青年奖获得者(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首位获奖者),全国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中国大学慕课优秀教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医药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物警戒与合理用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澳门大学中药研发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分会执行会长、中国药学会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重要学术职务。同时担任SCI期刊《Chinese Medicine》的Deputy director和《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的Associate Editor与专栏首席编辑及《中国中药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等T1级核心期刊编委。 研究方向: 1.基于精准网络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中药作用机制研究 2.基于整合大数据的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及方法学研究 科研成果: 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和企业横向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已发表学术论文520余篇,其中SCI论文120篇,最高IF19.16,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学术论文,8篇入选“领跑者5000”。主编学术著作7部,累计超过300万字。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一级学会科技(著作)奖5项,包括中国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二等奖、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三等奖。荣获第八届树兰医学青年奖、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奖、中国药学会生物医药青年奖,入选“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并获得何梁何利青年创新奖提名(陈可冀院士提名)。同时,曾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华医学会优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首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比赛二等奖、北京市高校教学比赛二等奖等教学成果奖。 联系方式:exogamy@163.com

查看详情

李耿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卫健委中日友好医院副主任药师,江西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中药大品种联盟执行主编。主要从事中药质量全息数字化的研究、中药大品种培育及产业研究。 近年来,探索中药全息数字化研究理念、策略、方法体系,并逐步构建中药性状全息数字化、中药化学全息数字化等技术方法。近3年,编写教材、专著13部,其中主编、副主编6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4项已授权。连续四年参与编制《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报告》,主持及参与十余项中医药产业科技软课题及规划项目,撰写10余部行业专题研究报告。2020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政策研究奖(第一完成人)。兼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药调配与监测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药协会艾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产业与监管高端智库副秘书长。

查看详情

李顺祥

湖南中医药大学

李顺祥,男,1964年1月出生,湖南衡山县人。理学博士、中医学博士后,二级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首批执业中药师。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湖南省医学学科领军人才,国家公派美国国家天然产物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学者 、哈佛医学院访问学者,湖南省优秀博士后,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批,高等教育),湖南中医药大学名医名师,湘西特聘专家,2008奥运火炬手。 现任湖南省中药活性物质筛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药用植物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南省高校中药新药创制与资源综合持续利用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 历任湖南省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副所长,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院长。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侗医药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传统医药合作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菌物学会茯苓产业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药协会现代饮片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委员,国家科技部中医药重大项目评审专家,国家保健食品审评专家,湖南省药品审评专家,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安全专家,湖南省药学会副理事长,长沙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杂志》《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等10家杂志编委或副主编。 主要从事中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作用机理、生物合成以及中药新药和保健食品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30余项,主持承担企业委托和自主选题的中药新药、保健食品、食品、化妆品研究项目40余项;率先采用rDNA-ITS序列检测作为中药粉体的鉴别,发明了改良离心吸附法提取DNA和将目的片段连接在细菌中进行培养转化,解决了干药材及中药粉体DNA提取困难的技术瓶颈。金蓉颗粒、益肝明目口服液、乌杞调脂口服液、桂茸补肾口服液、盆炎净片、追风透骨胶囊、益脉康分散片获国家新药证书/生产批文,古汉益康源片、心脑葆泰口服液获国家保健食品批文;主编/参编《临床常用中药饮片原色图谱》、《中药粉体工程学》、《湖南药用植物资源》等著作9部,发表论文260篇,其中CSCD、SCI收录杂志18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3项,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湖南省中医药科技奖10项。担任《中药新药研究思路与方法》、《中药化学专论》、《药食兼用资源》等课程,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研究生52名。 一、代表课题 1.国家科学技术部,“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20ZX09301038,治疗乳腺增生病一类创新中药-金蓉颗粒,2020-01至2020-12,150万元,主持 2.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社会发展领域,重点研发项目,2020SK3035,新型冠状病毒快速检测、病毒阻断治疗研究与应用,10万元。2020.07-2021.06,主持 3.湖南省科学技术厅,重点项目,2016SK2033,抗肝癌中药肝复乐的物质基础与产品二次升级研究,2017-01至2019-12,40万元,主持

查看详情

陈明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化学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2年至今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国家新药(微生物)筛选实验室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来源活性物质基础与功能研究,并负责管理国家新药(微生物)筛选中心样品库以及微生物发酵馏分库。近年来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自然科学基金,作为主要骨干参与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十三五”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创新工程协同创新重大项目—药用微生物资源库的建设。近年以已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2篇,获得授权专利15项。目前兼任北京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生素杂志》青年编委;中国菌物学会菌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酶工程与发酵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信息与大数据分会理事;多个SCI期刊审稿人。

查看详情

司书毅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微生物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

第二十四届 中国药学会

查看详情

郑珩

研究领域

生物工程,微生物药物学

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国药科大学生物信息学教研室主任,中国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生素杂志》、《药物生物技术》等杂志编委。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在 Nucleic Acids Research 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中国发明专利5项。主持完成江苏省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天然型脱落酸”,通过江苏省科技成果鉴定,并已投产;完成企业合作项目“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辅酶Q10”、“天然型茄尼醇制备技术”等实现工业化;参与“II类新药螺旋藻多糖研制开发”、“抗肿瘤一类新药安替安吉肽的研发”,已进入临床。目前主要从事的课题有 “微生物合成β-胡萝卜素及番茄红素”、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虾青素”、“微生物发酵产木糖醇”以及“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三等奖、中国药学会青年生物奖、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等;讲授的生物制药工艺学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

查看详情
共11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