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继伟

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廖继伟,1964年1月生,硕士/MBA,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董事会办公室专家。 曾任职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博世底盘控制系统。在供应链管理,精益生产,工业4.0,生产运营管理,以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方面有丰富经验。 参与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筹建工作,主要负责前期筹建运营工作。 现主要负责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对外项目合作。

查看详情

梁仁建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梁仁建,男,1964.11,1986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本科、学士,三级教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学院院长。广东省民进省委委员,广东省科技特派员,广东省汽车教指委委员。主持和参与省级科研课题、横向课题10多项,发表专业论文、主参编教材10多篇(本),发明专利4件,获第二十届中国发明展览会金奖、第七届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

查看详情

李兴森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管理学院

山东沂水人,教授、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计算机应用硕士、浙江大学能源工程系学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浙江省创造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MCDM、IEEE学会会员。现任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可拓创新方法学、智能知识管理与数据挖掘。

查看详情

李巍华

华南理工大学

工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汽车工程系主任。IEEE会员 (Member of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s Society, Industrial Electronics Society, System,Man and Cybernetics Society)、 ASME会员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员、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机械动力学学会理事、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广东省机动车检测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 设备智能维护,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车辆NVH性能测试与诊断.

查看详情

申荣卫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1989年~1993年在天津河北工业大学汽车专业进行本科学习。 1993年6月~1997年9月在邢台军需工业学院(现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系任教,主要进行汽车电子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997年9月~2000年6月,在南京东南大学自动化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课题为"智能机器人控制"。 2000年6月~2003年9月,在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任教,担任汽车电子技术教研室主任。 2001年7月~2001年9月,由于工作需要,受学校委派到澳大利亚"中基普斯兰理工学院-Central Gipps TAFE College"进行学术交流。 2001年,被确定为汽车工艺与维修专业学科带头人。 2002年被聘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3年9月~2006年8月,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课题为"电动大客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开发与试验"。 2006年10月,担任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副主任。 2007年10月~11月,参加教育部中德师资培训项目,赴德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

查看详情

李乔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

1983年3月出生,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国家智能网联创新中心,战略与标准研究部研究总监。曾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和天津市专利金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目前,主要从事智能网联汽车战略发展、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共性基础技术研究等工作

查看详情

李理光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1984年获天津大学内燃机专业学士学位;1989年于吉林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毕业; 1992年获天津大学内燃机专业博士学位;1995年于吉林工业大学汽车设计制造专业博士后出站。2000年-2001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作访问研究学者。2008-2009年度美国加州伯克力大学Springer Professor Chair。1992年10月至2002年1月,先后任吉林工业大学和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内燃机专业讲师,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期间兼任轿车车型开发中心副主任、内燃机工程系副主任、汽车学院副院长和常务副院长。2002年2月-2005年1月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2月起受聘同济大学同济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2008年4月-2009年12月任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2009年1月起任同济大学机械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同时为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用动力方向责任教授 。   作为项目负责人或子课题负责人完成了国家攻关(86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国家技术创新、自然科学基金、福特基金、国家教育部骨干青年教师基金,美国能源基金等课题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50余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项,发明专利2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三等奖各三项。2009年度上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上海育才奖和宝钢优秀教师奖。   兼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理事、上海内燃机学会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汽油机与煤气机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内燃机学会油品与清洁燃料分会委员、教育部机械与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工程硕士车辆工程领域副主任委员、机械工业协会车辆工程分委会副主任委员,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会员、多次任SAE International 直喷汽油机分会主席、混和动力汽车分会主席。《燃烧科学与技术》编委。上海振华港机独立董事。

查看详情

刘彦博

上海交通大学

2011年毕业于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高级工程师,IEEE 上海会员,百度公司自动驾驶培训师,英伟达自动驾驶校园培训师。

查看详情

林松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博士(德)、教授、博导、德国CONTACT-Software基金教席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汽车行业领军人才项目首席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工程(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服务),其重点研究方向是: 产品开放创新及其智能设计; 产品虚拟生成及其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智能装备及其人机协调系统设计; 技术系统可靠性及安全性的评估和设计。 林松教授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TU Dresden)获得机构学博士学位、完成非弹性体力学博士后研究,在德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近20年。其间承担三项德国国家级中长期重大综合跨学科研究课题(SFB),三项国家级教学与科研项目(DEG)和八项德国工业技术研发项目,至今仍在指导德国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林松教授在德国研究期间提出的机构综合理论(Unscharfe Lagensynthese)突破了百年来德国传统Burmester理论的局限性,在德国同行中被称之为“林氏方法”。由他设计的两款创新机构被德国同行专家命名为“林氏机构”,收录于德国机构学专业数据库(DMG-Lib)。 林松教授2010年作为同济大学引进人才回国,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导。先后分别与德国企业Heidelberg和CONTACT组建中德学院基金教席,任基金教席主任。社会兼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分委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委会委员、全国机械原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工信部2016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评审专家、“机械”专业期刊编委副主任、“机械设计与研究”专业期刊编委和“机械传动”专业期刊评审专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与上海图书馆共建机构传动技术数字化服务平台,完成两项央企超高速包装设备的重大专项研发项目。在工业技术应用研发方面,长期从事具有共性关键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发工作,擅长特殊环境下实现复杂运动的传动和导向技术,实现生产、操纵以及装配系统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与德国高校(TU9)和企业全方位合作,一直活跃在中德学术界和工业界。2018年还出任济南市中德交流合作协会会长,致力于中德之间在技术与经济、科技与教育、人文与友谊等全方位的可持续合作。

查看详情

李骏

研究领域

工程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李骏(1958.03.24- )汽车发动机专家。吉林省长春市人。1989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内燃机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兼技术中心主任。     突破设计、燃烧、电控和可靠耐久四项汽车发动机核心技术,建成基础技术研究平台。主持自主研发出重型系列柴油机,使一汽解放卡车重型化;主持自主研发出系列汽油机,使新一代红旗高级轿车有了自主发动机;主持自主研发出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喷油系统,装备我军第三代中型高机动战术军车。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主持完成863、973课题10项。先后获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劳动模范、2012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共13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