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豪爽

研究领域

材料科学

湖北大学

1982年8月 武汉师范学院 物理系 助教 1989年1月 湖北大学 物理系 讲师、副教授 1997年1月 湖北大学 物理系 教授 1998年4月 湖北大学 物电学院 院长 2004年5月-2018年6月 湖北大学 副校长 研究方向: 无铅压电材料与器件、微纳传感材料与器件、微纳能源材料与器件

查看详情

王德忠

研究领域

辐射防护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重大装备设计与控制工程研究所

1994—1995 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工程系 讲师 1995—2001 上海交通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副教授/总支副书记 2001—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教授/博导 2002—2007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分党委副书记 2005—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核电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副主任 2018—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长聘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核电装备仿真及安全分析 反应堆堆芯核素的输运与分离 核素扩散与源项反应 核废料处理与放射性废物测量

查看详情

孔建益

研究领域

机械设计

武汉工商学院

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任湖北省人大代表、湖北省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和国家科技部“数控一代”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等。曾任武汉科技大学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主要从事机构学、机械设计、机械电子工程、智能设计与制造的教学和研究,获第五届国家教学名师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教材、专著和译著 5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查看详情

焦玉勇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焦玉勇,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8年生于山东邹平,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武汉岩土所所长助理、科研计划处处长,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非连续介质力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兼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DDA专委会创始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CSRME)理事、CS RME地下工程分会常务理事、CSRME地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湖北力学学会理事、《岩土力学》(EI)编委。1992年和1995年分获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学士和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武汉岩土所工作至今,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其中,1999年7月-2000年10月参加中组部、团中央首批“博士服务团”,任江西省德兴市副市长;2002年2月-2004年9月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Research Fellow)。 长期致力于计算岩石力学(DEM、DDA、NMM等)、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查看详情

孔令伟

研究领域

地基基础工程,岩土力学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孔令伟:男,1967年生,博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6-1990年在武汉化工学院(现武汉工程大学)矿山系读本科并获学士学位,1993年、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获岩土力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1994-1995年在香港辉固土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做访问工程师,2003年在法国路桥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2000年晋升为研究员,2003年聘任为博士生导师,2005-2014 年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查看详情

刘启明

研究领域

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及其器件、光电功能材料及其器件、玻璃与非晶态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 2021入选武汉东湖高新区第十三批“3551光谷人才计划”,2016年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2013年湖北省“彩虹学者”特聘教授(湖北工程学院),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获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 2007年获第七届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2009年获“湖北省自主创新岗位”首批人选(全省10人),2009年获第九届湖北省青年科技奖,2010年入选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兼任国际玻璃协会(ICG)技术委员(TC03)、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玻璃分会副理事长、溶胶凝胶分会常务理事、薄膜与涂层分会理事、湖北省硅酸盐学会常务理事及光电子分会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材料委员会委员等。2002年7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博士毕业(导师:干福熹院士)。2002年8月至11月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从事光电子功能材料及器件的研发工作,同年12月到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至2004年5月回国到武汉理工大学工作,2005年5月任教授职位(2008年定级为三级教授),2008年7月被遴选为材料学博士生导师,2011年9月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回国至今每年到巴黎第十一大学进行短期访问并联合培养研究生多名。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美国北德州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近些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0多项,并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多项国家、省部委及欧盟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查看详情

邓子新

研究领域

微生物学

武汉大学药学院

邓子新,著名微生物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1987年获英国East Anglia大学分子微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育部微生物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科学通报》、《Process Biochemistry》等数个国内外刊物特邀编辑或编委会成员。夫人为上海交大教授、国家杰青、全国人大代表周秀芬。2005年获“上海市十大科技创新英才”称号,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查看详情

戴光明

研究领域

人工智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964年9月出生于安徽安庆。湖北名师、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教学督导团成员。负责的两门课程“FORTRAN77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先后获湖北省一类课程和湖北省网络精品课程称号,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一次,主讲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算法设计与分析”入选学校最受学生欢迎课程。主持各类教学研究项目8项,撰写教学研究报告和论文11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发部与教育部联合基金、民用航天预先研究基金等各类课题近40项。共出版专著5本,获专利与软件著作权10项,公开发表论文16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三等奖4次。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30余人。

查看详情

何炎祥

研究领域

计算机软件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

何炎祥,男,1952年1月生,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和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学技术奖和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下一代互联网信息存储的组织模式与核心技术研究”项目专家组专家。现为国家教育部科技委信息学部委员,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各类学术兼职40余项,先后担任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副主席和程序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布并行处理(含移动计算、网格计算与Web服务)、可信软件、知识挖掘与数据开采、软件工程等。主持或参与承担国家863高技术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市科技攻关项目等40余项,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近1/3被SCI/EI/ISTP/英国科技文摘/俄罗斯科技情报文摘等索引和摘录。出版著作和教材15本,被国内许多高校选作教材。

查看详情

陈凡

研究领域

植物发育学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

陈 凡,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获植物学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日本爱媛大学联合研究生院植物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2013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陈凡博士领导的创新研究组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分子控制与应答,研究植物发育过程中特定信号转导途径及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查看详情
共21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