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冯丹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冯丹,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信息存储与光显示功能实验室主任,信息存储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数据存储系统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大数据存储系统、非易失存储技术、存算融合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先后担任973项目“面向复杂应用环境的数据存储系统理论与技术基础研究”和“下一代互联网信息存储的组织模式与核心技术研究”首席科学家,863重大项目“海量存储系统关键技术”总体专家组组长,担任“信息存储系统与技术” 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大数据存储系统与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包括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专项基金、CNGI项目、预研项目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取得多项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有关学术论文200余篇,著作2部。授权80项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牵头制定国家标准6项,中国电子行业标准3项。研究成果获省部一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国际存储竞赛决赛奖1项。
查看详情李文龙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文龙(Li Wenlong,Professor),1980年生,山东青岛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导,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武汉市优秀科技工作者。2004年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2010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2012年博士后出站并留校任教,长期担任《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副主编、《航空学报》青年编委、《Engineering》青年编委、《机械科学与技术》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零件视觉测量与机器人加工,主持国基金共融机器人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国家973子课题、航空核电技术攻关项目等多项,在机械工程学报、IEEE T. Robotics、IEEE T. Cybernetics、IEEE T. Mechatronics、IEEE T.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Pattern Recognition等发表论文50余篇,编写著作1部,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和中国政府出版奖(排名第2),授权发明专利和申报著作权40余项,研究成果在航空、核电、汽车等领域大型复杂零件精密检测与机器人加工中成功应用。
查看详情孙军强
研究领域
光学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1994年于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1994~1996年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电工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后留校工作。1996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7月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被增聘为博士生导师。2012年被聘为“华中学者”特聘教授。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 “100Gb/s中长距离光互连芯片及模块”的首席专家。 2000年9月至2001年9月在香港科技大学从事访问研究。2005年6月至2005年12月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进行访问研究。曾入选为华中理工大学“113”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年被选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获湖北省杰出人才基金。 应邀担任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届信息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第九、十届《激光技术》杂志编委,Chinese Physics Letters 特约审稿人,Optics Express,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Optics Communications等杂志的论文审稿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功能有源无源光电子器件的集成芯片技术研究”、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100Gb/s中长距离光互连芯片及模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全光模式转换的新机理新技术研究”、“微波信号全光处理的新机理新技术研究”、“多波长同时转换的新机理新技术研究”、“基于光纤激光器的可调谐太赫兹(THz)波产生的研究”和“基于AlGaAs光波导产生超宽带(UWB)脉冲的新机理新技术研究”;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半导体光放大器作波长转换器”、“偏振无关半导体光放大器”、“DWDM光交换节点无信道串扰技术的研究”、“基于光子学产生超宽带(UWB)微波的铌酸锂光波导及其器件研究”等多项研究工作。 已在国内外正式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权威索引物收录90余篇,单篇论文的最高引用次数已达70余次。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各1次,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次。获得国家专利11项。
查看详情王巍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
王巍,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长期从事于通信与信息领域的研究工作,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在国际领先的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有40余篇发表在IEEE代表性核心刊物上;出版专著1部、参编1部;获中国授权专利9项、美国授权专利2项;成果入选IEEE802.11ax标准。获通信与信息领域旗舰会议IEEE ICC 2019最佳论文奖。
查看详情王军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王军,男,1963.3,工学博士、博士后(2站) 1999年获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及工程”工学博士学位;2000.4~2002.5华中科技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美的集团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从事“空调风机内流特性”的课题研究,课题主要针对开式空调风机系统的噪声开展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和顺德科技进步奖和美的集团的重大奖励;2002.5完成第一站课题研究;2002.10~2004.9,进入本校流动站,东方电机企业工作站承担第二站博士后课题“水轮机尾水管压力脉动的全三维数值预测”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2002.4~今,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流体机械及工程系从事本专业的本科、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在新型透平机械设计开发、流体机械综合节能以及新能源(风能)利用方向展开基础研究工作,现任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查看详情柳玉起
研究领域
材料加工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柳玉起,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以板料成形工艺、理论和模具技术为研究方向,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作为团队负责人自主研发了国内第一款板料成形商业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FASTAMP,取得软件著作权26项。
查看详情金文闻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金文闻,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技术系副教授,博士学历。2000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生物化工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2007-2009年在华中科技大学从事生物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曾获得“博士后国家一等资助金”,2009年留校。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省面上基金1项,作为骨干承担多项校企合作项目,发表文章5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主编专著2部。获“校三育人奖”“校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指导教师”“校我最喜爱的教师班主任”等荣誉。
查看详情杨荣贵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杨荣贵,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199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于1999年取得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硕士学位,于2001年取得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微机电系统(MEMS)硕士学位,于2006年取得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固体电子学minor)。2006年1月起就职于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校区机械工程系,任助理教授,2011年提前两年获得终身副教授教席,2016年起任终身正教授,2018年加入华中科技大学,目前已全职就职于能源学院。深耕于传热学与能源领域,迄今为止已发表包括4篇Science、8篇Nature子刊、3篇Science Advances、1篇Review of Modern Physics、3篇Joule在内的200多篇期刊论文。截止至2023年7月,web of science总引用22000余次,H指数72,近一年度引用4000次以上。
查看详情游龙
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游龙,第十二批国家青年计划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教授。二十年来一直从事与自旋电子学以及低功耗电子器件相关的国际技术前沿课题研究。其中十多年在海外一流自旋电子研究机构学习和工作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和日本名古屋大学等。在自旋随机存储器、自旋传感器、自旋神经形态器件、自旋逻辑计算电路和信息安全器件等领域开创性地提出了多项重要的新技术概念和设计方案,并在实验中得到验证。近五年来,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Electronics,IEEE IEDM和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被Science、MRAM-Info、News & Views of Nat. Nanotechnol、Phy.Org、科技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作为高新技术报道。实验室毕业生多在高科技公司如:华为、长江存储等和高校工作。
查看详情朱丹
研究领域
生物医学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朱丹,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组织光学成像的新原理、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建立针对离体与活体的组织光学(含光谱)测量理论、方法与技术;发展针对皮肤、颅骨等活体组织的光透明技术,极大提升多种光学成像在活体应用的可行性。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80余篇被SCI、EI收录(含邀请综合评述2篇);参编国外专著中1章;应邀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20余次;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