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旱区高产饲用灌木四翅滨藜在生态与生产方面的综合利用技术
成果类型:: 新技术
发布时间: 2023-11-27 15:19:56
西藏自治区是亚洲乃至北半球重要的气候调节器,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功能地位举足轻重。 第二次青藏科考表明,全球气候变化下的西藏高原生态环境正经历强烈变化并产生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沙化严重、水土流失、牧场退化,土地资源减少,各种环境灾害加重,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如何在脆弱的生态区进行生态环境治理,为牧民脱贫致富拓宽道路,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西藏拓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团队经过10余年的改良选育,以四翅滨藜为主栽品种,先后突破海拔3500-4800m在西藏多地及各种不同土质条件、气候环境进行了10余处先期实验。通过整合草业科技力量,逐步在防沙治沙绿化、矿山植被恢复、绿色牧光互补、人工草地建植、饲草高效利用、高产饲草繁育等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必将助力自治区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农牧业结构调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公司“沃土计划——四翅滨藜立体生态富民项目”,曾获“西藏自治区第四届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四翅滨藜为多年生准常绿饲用灌木,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耐土地贫瘠、速生、高产、抗逆性强、粗蛋白含量高、适口性强等优点。综合利用性极强,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土壤改良等方是首选先锋物种;其嫩叶粗蛋白含量21.64%,干草亩产量为西藏常见人工草地的4-5倍;且可快速扦插繁殖,管护简单,投资少,见效快。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本技术以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总体指导,结合西藏地质地貌、气象水文、植被土壤特点,针对西藏的生态系统类型,以恢复生态学和产业生态学的原理、方法为指导,把退化生态的恢复重建和区域生态产业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区域生态恢复和经济恢复双赢的目标,减缓、遏制沙漠化扩大趋势,协助系统恢复沙化、退化区域,最终达到西藏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该技术的应用推广必将开辟出一条生态与乡村产业振兴相融并举的特色之路,促进绿业并举、绿富同兴、绿进沙退,进而快速实现生态环境恢复、沙化碱地改造,解决人工种草面积不足、农牧民长效增收等问题。
四翅滨藜综合利用性很强,其优点是许多树种都无法替代的。我国西北地区沙化严重,水土流失,牧场退化,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河北、北京、天津时遭沙尘暴危害。四翅滨藜在根治沙源、治理土地沙化、防风固沙方面是首选树种。四翅滨藜可用种子繁殖(发芽率很低),硬嫩枝扦插繁殖,每株苗一年可繁15株,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 [pursh] Nutt),原产美国中西部高原地区,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农业试验站、犹他州野生动物资源局、农业部林业局山际林业和牧场试验站、水土保持局等单位经过多年研究,选育出的一个抗旱、耐寒、耐盐碱的准常绿灌木。四翅滨藜为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植物,适应的土壤条件很广,高度耐旱、耐盐碱。四翅滨藜是退化牧场改良、恢复工矿区废墟地带、道路两旁、盐含量高荒漠地带恢复植被和水土保持的先锋树种。张家口地区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首都北京的北大门和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张家口地区林业建设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张家口林业工作者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努力探索造林绿化新思路、新模式,特别是针对本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造林绿化树种选择余地小的实际情况,近年来,广大林业工作者在探索引进新的适合本地区造林绿化树种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张家口地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年均降水量350mm左右,部分县区近年来降水量仅200mm左右。恶劣的自然条件直接加大了造林绿化的难度,严重影响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程和效果。目前,张家口地区尚有15万hm2荒山荒滩需要绿化,而且都是立地条件很差的“硬骨头”,土层瘠薄、盐碱化严重、岩石裸露,造林难度极大。将四翅滨藜这一耐干旱、耐瘠薄树种应用于林业生态治理,可以说是理想的选择,不仅丰富了本地区造林绿化树种选择范围,也极大提升了本地区造林绿化水平。所以,在张家口地区大力推广四翅滨藜这一树种前景十分广阔,同时,对周边乃至全国气候条件、立地条件相近地区的国土空间绿化工作同样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研究开发队伍核心技术成员共14人: 专家顾问成员9人,分别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何志斌研究员、康建军副研究员、马登科博士、王帅博士)、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曾秀丽研究员)、甘肃省防沙治沙研究所(李得禄研究员)、浙江趋衡公益基金会(陈趋源)、北京援疆产业项目—和田四翅滨藜生态产业示范基地(王立中)、甘肃农业大学—国内林果及四翅滨藜权威专家(雍三虎教授)。 西藏拓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5人,樊吉(创始人,负责育种育苗),邓超(负责智慧牧场开发、数据采集分析)、唐斌(负责田间管理)、次仁曲加(负责免耕设备研发)、杨永涛(负责技术推广)。
2022.6月7日,在兵团第一师十一团防沙治沙建设项目现场,长势喜人的四翅滨藜在炙热的沙漠腹地随风摇曳。
防沙治沙建设项目负责人王旭东介绍,四翅滨藜是一种盐碱地改良树种,被一些国家称之为“生物脱盐器”。该项目自2019年4月实施以来,重点攻克了四翅滨藜苗木移栽、定植、培育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目前的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十一团防沙治沙建设项目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生态环境脆弱。经过考察论证,十一团引种四翅滨藜,经过反复试验,采用滴灌技术,终于在寸草不生的沙漠干旱地带,延绵几百公里的沙丘上,定植成功郁郁苍苍的四翅滨藜。
四翅滨藜是一种高度耐干旱、耐寒冷、耐盐碱的植物,大约四年后可生长至1.8米左右,根系深度可达4米以上。长成后不用继续灌溉,平茬后的枝叶可用作动物饲料。是唯一能够在长年不浇水的生态环境下保持旺盛生长的人工种植植物。另据试验数据表明,在盐碱地种植四翅滨藜,在含盐量1.3%的土壤中生长良好,种植15亩的四翅滨藜,1年可从土壤中吸收2000公斤以上的盐份,对恢复弃耕盐碱地,改良盐碱度具有明显成效。在水源稀缺的沙漠中种植成活后,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过几年反复大量实验,在沙漠里直接播种育苗试验已取得初步成果。下阶段,他计划扩大在沙漠里直接播种种植面积,如果大面积试种成功,就可大幅度提高四翅滨藜在沙漠里定植成活率。而且四翅滨藜在培育种植过程中,一年之内可至少收割两次,一亩地能产青干饲草3吨左右,富含高蛋白,可用于养羊、养牛。这样既降低了种植成本,又为当地职工创收提供新途径。一条以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为主线的产业链也正在悄然兴起。
技术许可 技术咨询 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