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一种掺杂铌酸钾钠的生物玻璃陶瓷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掺杂铌酸钾钠的生物玻璃陶瓷及其制备方法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

发布时间: 2023-11-22 15:38:24

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方案
方案提交机构:成果发布人| 祝雨红 | 2023-11-22 15:38:24

本发明属于生物活性材料领域,公开了一种掺杂铌酸钾钠的生物玻璃陶瓷及其制备方法。将无水乙醇、五氧化二铌、碳酸钠和碳酸钾经球磨混合均匀、干燥、煅烧、研磨,得到铌酸钾钠前驱粉体,然后与无水乙醇和生物玻璃颗粒经球磨混合均匀、干燥,模压成型,烧结,得到生物玻璃掺杂铌酸钾钠陶瓷片;将所得生物玻璃掺杂铌酸钾钠陶瓷片经极化处理,得到具有网状分布电场的掺杂铌酸钾钠的生物玻璃陶瓷。本发明所得掺杂铌酸钾钠的生物玻璃陶瓷,通过调整其结构组分及性能,使其能调控网状电场的分布密度及强度,从而达到提高材料协同促血管化成骨的作用。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掺杂铌酸钾钠的生物玻璃陶瓷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方法通过往45S5生物玻璃中掺杂一定量铌酸钾钠颗粒经高温成瓷后极化形成空间网状电场,从而达到更好的促成血管化成骨的目的。

生物玻璃(BG)的化学组成与骨骼相似,在作为支架材料植入生物体后能展现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与周围骨组织紧密结合,其界面的结合力是正常骨组织间的34倍,这是首次开发出界面结合强度类似甚至超过人类骨组织间强度的生物材料。长期以来,已被证明是一种用于骨组织工程的巨大生物材料,其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骨传导、骨刺激作用,对于成功修复骨组织缺损发挥着重要意义。早有研究表明,它可以刺激骨髓基质细胞的成骨细胞分化并诱导钙沉积细胞外基质。

此外,生物体内存在跨细胞电势差和跨上皮/内皮电势差,当胚胎发育、组织损伤、肿瘤发生时这些电势差被改变,在细胞外会产生一种稳恒直流电场,即内源性生物电场,其广泛存在于动物的发育和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对机体损伤愈合及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使用药物或外加极性相反的电场消除内源性电场可阻碍上述进程,而增强该内源性电场可加快病变部位愈合速度和改善愈合质量。而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陶瓷是良好的电活性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植入生物体后不需要外加电源,仅仅依靠机体的机械压力而产生电势,来向周围提供电信号,其压电效应在骨的重建和损伤修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鲜有将铌酸钾钠与生物玻璃相结合,用于提高材料协同促血管化成骨作用的报道。

项目负责人为华南理工大学宁成云教授,宁成云教授长期从事电活性生物材料基础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在Prog. Mater. Sci., Prog. Polym. Sci., Angew. Chem. Int. Ed., Adv. Funct. Mater., ACS Nano等材料领域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件,获省部级奖2项。团队成员包括:华南理工大学于鹏副研究员,广州医科大学周蕾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骨生物材料及组织工程研究室陈大福主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周亚红,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王珍高副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翟锦霞,广东工业大学谭帼馨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邓春林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廖景文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硕士黄晓。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掺杂铌酸钾钠的生物玻璃陶瓷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方法通过往45S5生物玻璃中掺杂一定量铌酸钾钠颗粒经高温成瓷后极化形成空间网状电场,从而达到更好的促成血管化成骨的目的。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掺杂铌酸钾钠的生物玻璃陶瓷及其制备方法。可采用的转化方式为:技术转让。具体细节由双方协商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