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中农粳18

中农粳18

成果类型:: 新品种

发布时间: 2023-11-17 09:41:25

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方案
方案提交机构:成果发布人| 徐琴 | 2023-11-17 09:41:25

品种来源:以吉粳88导入系LY1/P255为母本,龙粳43为父本,系谱方法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普通粳稻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30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400℃左右。该品种主茎11片叶,圆粒型,株高104厘米左右,穗长15厘米左右,每穗粒数103粒左右,千粒重克26左右。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出糙率82.6%~83.5%,整精米率67.9%~69.2%,垩白粒率4%,垩白度1.1%~0.7%,直链淀粉含量(干基)15.94%~16.52%,胶稠度79毫米~80毫米,粗蛋白(干基)6.65%~7.42%,食味品质82分,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三年抗病接种鉴定结果:叶瘟3级~5级,穗颈瘟3级。三年耐冷性鉴定结果:处理空壳率11.1%~27.17%。

产量表现:2020年~2021年参加联合体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9075.4公斤,较对照品种龙粳31增产8.4%;2022年参加联合体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9100.3公斤,较对照品种龙粳31增产7.0%。

栽培技术要点:在适应区播种期4月15日~4月20日,插秧期5月20日~5月29日,秧龄30天~35天,插秧规格为30厘米×13.3厘米,每穴株3~5株。一般公顷施纯氮110公斤,氮∶磷∶钾=2.4∶1∶1.6。磷肥全部做基肥,钾肥分基肥、穗肥两次施入,每次各施40公斤、35公斤。氮肥施用方法:基肥∶蘖肥∶穗肥∶粒肥=4∶3∶2∶1,基肥量:纯氮44公斤,纯磷46公斤,纯钾40公斤;蘖肥量:纯氮33公斤;穗肥量:纯氮22公斤,纯钾35公斤;粒肥量:纯氮11公斤。灌溉方法:节水灌溉。收获期9月25日~10月10日。

产量高:2020年~2021年参加联合体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9075.4公斤,较对照品种龙粳31增产8.4%;2022年参加联合体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9100.3公斤,较对照品种龙粳31增产7.0%。

米质好: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

水稻产量提高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中农粳18”具有产量高的优势,大面积推广种植,能够提高农户的种植效益,带动水稻产业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作物科学研究所是2003年由原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的作物育种部分,经战略重组成立的国家级作物科学专业研究所。

设有20个创新团队和51个创新研究组;形成了近80人的领军人才集群,其中两院院士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和“优青”5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4人、国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27人、产业技术体系首席6人、院“农科英才”入选者47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3人、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

2003年以来,挖掘出一批优异基因,培育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108个、玉米新品种64个、大豆新品种118个、水稻新品种37个、杂粮作物新品种75个;获发明专利675项。共发表SCI论文3446篇,其中院选顶尖SCI论文193篇,为培育高产、优质和抗逆农作物新品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包括国家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复份库、10座中期库、43个种质圃、214个野生近缘种原生境保护点和1个国家种质资源信息中心,安全保存52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

中农粳18产量高,米质优,能构提高稻米产量,从而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这也能大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本项目针对优质高产新品种中农粳18,采用示范观摩、售后技术跟进、新媒体宣传,以及发展订单农业等方式,实现多方联动,深入宣传,让稻农增产增收、企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