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北斗视觉增强芯片与系统应用

北斗视觉增强芯片与系统应用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著作权,新技术

发布时间: 2023-11-09 14:11:44

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方案
方案提交机构:成果发布人| 张伟强 | 2023-11-09 14:11:44

1. 技术首创。首次提出时空智能感知概念,一体化融合北斗、视觉和AI等技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其中国际上首次融合北斗高精度定位和AI视觉感知,具有差异化特色。2. 自主可控。解决方案全部使用国产IP,通用化、标准化性能设计,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低成本优势。同时,项目研发基础扎实、战略方向契合、团队稳固凝聚,抗风险能力强。3. 研发风险低。北斗射频基带、图像加速等主要IP已完成研制和测试,预计2022年底具备MPW投片状态,无重大技术风险。

目前,公司提供芯片、模组、终端设备、软件算法、数据服务等系列化解决方案,芯片可应用于车载前装、消费级等方向,模组可应用于车载后装、无人机、机器人等平台,终端设备可应用于车载、船载、机器人等平台,软件算法可部署在安卓、linux等操作系统的SDK(软件开发工具包)。

眸星科技首次提出和倡导的“智能融合感知”,不仅是技术领域的重大创新,也与国家战略发展规划高度契合。近年来,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等国家部委单位先后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和推进北斗综合PNT、多源融合感知技术及产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2020年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元,2023年将达到2703亿元;2020年我国卫星位置服务产业总产值达4033亿元,较2019年增长16.9%;2021年全球车载摄像头销售量约1.72亿颗,预计2026年将达到3.64亿颗,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22.4%。这仅仅是从传感器本身角度进行统计。若进一步考虑智能驾驶、机器人、无人机等相关应用领域的产业规模以及所带动的经济效应,总体将达到惊人的数万亿元产值规模。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技术、产业和政策的多重驱动下,一个以智能融合感知能力为核心的覆盖陆、海、空、天全域应用的巨大新兴市场已经形成。

1、刘成,博士/CEO,中共党员,1987年生,武汉大学测绘学学士,中国科学院硕士、博士。主持中国二代卫星导航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标准计划等项目10余项;2、战略顾问陈杰博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获六部委“回国留学人员成就奖”,入选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海聚工程”。3、李芳博士。1989年生,中科院物理所博士、博士后,长期从事图像处理、智能计算、片上系统研究,国家博士后创新基金获得者。4、张杰博士。中国科学院博士、高工,国家863、973等重大专项技术骨干。5、汪陶胜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北斗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

团队成员深度参与北斗系统信号体制设计等关键技术攻关,星基增强系统等工程建设,先后主持国家北斗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标准计划等项目10余项,参与国家北斗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

公司现在用于技术研发等发展的资金充足暂不需要融资,需要与多产业、行业合作扩展产品的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