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生态茶园建设关键技术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
发布时间: 2023-11-03 14:16:04
茶叶是广东省特色农业优势产业,良好的生态是茶叶产业牢固的底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广东茶产业发展实际,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和科技创新驱动,聚焦茶叶品质与质量安全,扎实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行动和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当前我省茶园仍以单一种植模式为主,茶园生态系统物种单一,加之不合理的肥水管理措施,导致多数茶园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高发,导致茶叶产量和品质下降,严重影响了茶园效益,因此,亟需在我省茶园推广生态茶园模式建设关键技术。聚焦影响茶叶综合效益的两个关键因素,本技术围绕茶树栽培生理生态,包括生态栽培管理与景观多样性、土壤生态管理、病虫害防控、智慧生态茶园等方面,在充分分析可能对茶园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主要生态因子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华南茶区气候环境特点和前期调查及试验的结果,对各因子的调控指标值给出推荐限定范围,制定生态管理技术。力求在对生态环境最低干预度的情况下,实现茶叶提质增效、优质稳产,进一步提升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1.生态栽培管理与景观多样性,包含生态位配置与规划技术,针对广东气候自然条件和适当搭配宜栽品种,构造茶园内部三层垂直空间的结构。较为典型的模式有景观树(托叶楹)+茶树+绿肥作物(鼠茅草、大豆)间作模式、“景观树(台湾相思)+茶树+粮食作物(红松茸、大豆)”的组合模式。2.土壤生态管理技术,利用蚯蚓等土壤动物的消化分解作用,提出了生物有机培肥技术。有机茶园种植管理模式下,研究蚯蚓、土壤微生物协同作用培肥土壤机制及关键技术,常规茶园土壤养分精确调控与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关键技术研究。3.病虫害防控技术,做好茶园有害生物预测预报,探索有害生物持续控制新途径和新方法;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开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有效途径。提升茶园生态系统自身稳定性,引入多种虫害天敌,维持不同种群的相对稳定,将病虫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内。4.智慧生态茶园建设,研究茶园气象数据监测、茶园农情监测及病虫害预测预报与智能识别等技术,通过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智能化感知、预警、分析、专家在线指导等多种智能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一系列的精准化种植、可视化营理、智能化决策等。达到茶园生态优化和茶叶质量稳定提升的双重作用。
依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生理与生态岗位科学家+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清远综合试验站+广东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广东省茶树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创新研发平台,研究团队在茶树生态栽培等方面获得国家、省级多项项目支持,在生态茶园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是我省在这方面技术的先导者,有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全产业链出发整合统筹优势资源,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支持下,组建全国首个省级茶产业联盟——广东茶产业联盟。同时,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持制定了《广东茶园生态管理技术良好规范》、《茶毛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以及《广东生态茶园建设规范》、《英红九号种植技术规范》《广东茶园杂草生态防控技术规范》等团体标准。率先从茶叶种植端打造“生态牌”,建设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打造广东省茶产业发展重要平台。
目前共创建认定211个生态茶园,4个县镇试点区域生态茶园创建,覆盖主要茶产区,辐射带动茶园面积超30万亩,茶园农药使用量减少30%-50%。在广东省茶叶亩产值(2021年达13214.37元/亩,全国第1),有效推动了全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团队核心人员13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博士6人、硕士2人、实验员5人。聘请客座教授2人。自成立以来,团队聚焦于茶园生境精准管控与茶叶品质提升,开展应用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并建立优质高效生态茶园栽培关键技术体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智慧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提升项目等,参与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主持“十三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获得科技奖励15项;制定了各类型标准3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编著5部(主编3部)。
技术体系成果先后在省内主要茶区及部分省外茶区(云南、广西)推广应用,核心应用面积6.7万亩次,示范带动40万亩。20家核心示范企业的新增产值达到14052.33万元,新增利润6126.87万元。通过生态茶园建设提升茶品质的同时,对茶园主要虫害实现有效调控,综合经济效益比传统生产模式年均增长15%-30%。
转化方式:技术许可、技术服务、技术合作等。
本技术适合应用于华南茶区。茶园连片面积不小于50亩,但同一区域的连片面积也不宜大于5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