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夫红茶品质提升加工技术与示范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
发布时间: 2023-11-03 11:01:26
本成果针对湖南工夫红茶存在的品质形成机理不明晰、加工工艺粗放、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结合市场对优质工夫红茶产品的需求,从湖南工夫红茶品质特点及形成机理入手,以创新工夫红茶加工工艺为技术手段,提升工夫红茶产品品质和标准化为目标,研发出茶鲜叶图像自动识别分级技术、控温萎凋技术、精细化揉捻技术、变温发酵技术和“以炒代烘”初干、箱式热风对流足干等新技术,初步探明工艺参数与品质风味的响应机制和作用关系,构建了湖南工夫红茶品质提升关键加工技术体系,并在湖南红茶主产区进行示范与推广应用,为湖南生产优质工夫红茶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对增强湖南红茶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湖南红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项目实施以来鉴定成果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件,制定团体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 项目成果在湖南省红茶主产区全面推广应用,示范5年来新增总产值7.47亿元,新增纯收入1.64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 明确并解析了湖南工夫红茶品质特征及物质基础,探明了湖南主栽茶树品种不同等级鲜叶的主要物理特性和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揭示了不同等级湖南工夫红茶品质差异的形成机理,为丰富湖南工夫红茶加工技术理论和工艺创新提供科学依据;2. 开展了湖南工夫红茶关键工艺的技术创新,构建了茶鲜叶图像自动识别分级技术、控温萎凋技术、精细化揉捻技术、变温发酵技术、“以炒代烘”初干与箱式热风对流足干技术等湖南工夫红茶提质工艺技术,显著提升了湖南工夫红茶的整体质量;3. 开展了湖南工夫红茶全自动生产标准化技术研究,构建了不同产能生产线的标准设备配置,制定了不同嫩度原料配套技术参数,通过工艺技术标准化、加工装备数字化自动化配套升级,为红茶加工规模化、产业化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项目技术研究并规范了湖南工夫红茶加工的标准化参数以及配套的设备,稳定提升了产品整体品质,对湖南工夫红茶加工技术及设备的创新贡献重要的科技支撑。该项目技术区别于传统的小作坊加工,对加工场地、加工设备具有一定的要求,且在厂房建设以及生产线建设硬件成本较高,因此应加大科研单位、企业和技术推广部门的联合协助,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利于快速实现工夫红茶生产的全程标准化、自动化。本项目技术符合湖南工夫红茶产业的发展需求,提升了湖南工夫红茶加工的技术水平和硬件平台,能有效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本项目技术和产品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茶叶加工与利用团队负责人为郑红发研究员,兼任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长沙综合试验站站长。团队现有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2人。团队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项,制定湖南省地方标准(规程)、团体标准共5项。目前团队致力于黑毛茶品质提升关键加工技术、工夫红茶品质提升及标准化加工技术、黄金茶品质成分挖掘及产地溯源技术、湖南白茶提质关键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
1. 探明了湖南主栽适制工夫红茶茶树品种的主要物理特性和品质成分的季节变化规律,揭示了不同等级工夫红茶品质形成差异的机制,解析了湖南工夫红茶品质特征及物质基础,为丰富湖南工夫红茶加工技术理论和工艺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2. 项目技术构建了湖南地区工夫红茶提质加工新技术体系,显著提升了工夫红茶整体品质,同时项目培训工夫红茶加工技术人员5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湖南省红茶加工企业和茶农的加工技术水平。
3. 项目技术在湖南省长沙、吉首、石门、沅陵、平江、常宁等工夫红茶主产区得到全面推广应用,5年来新增产值7.47亿元,新增收益1.64亿元,茶农增收、茶企增效明显,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该项目今后5年将在湖南及周边省份辐射推广,预计新增产值100亿元以上,为茶农增收20亿元以上。
技术转让或技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