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寒区饲草一年二季生产模式
成果类型:: 新品种
发布时间: 2023-10-07 13:15:33
1、一年二季种植模式与传统种植模式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传统种植模式与一年两季种植模式的生物产量、相对饲喂价值,计算其经济价值,通过其合理轮作制度的建立,评价其生态价值,确立适宜的种植模式。
2、适宜一年二季种植模式禾本科、豆科牧草品种筛选研究。
选择燕麦、高丹草、甜高粱、小黑麦、谷稗和秣食豆、大豆、拉巴豆等豆科牧草,通过筛选实验,选择适宜黑龙江地区种植的生育期短、生物产量高、营养价值高的优质饲草品种。
3、一年两季种植模式饲草高产高效安全栽培关键技术、适宜收获利用方式研究。
通过试验筛选出的适宜饲草品种,进行合理组合搭配,进行一年两季生产试验研究,早春采取提前催芽、液体地膜覆盖、常规地膜覆盖等方式,提前期播种期,在生育期采取精细田间管理,水肥耦合、杂草防除技术,根据其特征特性以及收获时的气候,确定其青贮或者调制干草等合理利用方式。
4、适宜东北寒区一年二季生产新模式组装、集成、试验示范。
通过试验、示范和推广,建立成熟的一年两季生产模式,合理调制土地耕作模式,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减少季节性撂荒。
本技术解决牧草饲料严重缺乏的实际问题,必须加快适合我省寒冷气候特点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本项目在系统研究不同复种模式的饲用价值、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东北寒冷干旱地区农牧结合和饲草充足供应适宜采用的种植模式;以青贮玉米、燕麦等禾本科牧草和秣食豆、大豆等都豆科牧草产量、品质和氮肥吸收利用效率为指标开展研究,为指导优质高效牧草的栽培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通过牧草品质与家畜营养需要探析,为草-畜配套综合技术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本项目研制的适宜东北寒冷干旱地区的饲草种植新模式以及配套的关键生产技术,可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对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本技术研发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边试验边推广应用的方式。先后在齐齐哈尔市、大庆市、哈尔滨市等地区进行推广应用。目前,在齐齐哈尔、大庆有推广应用基地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推广应用的范围,在推广点及周围辐射地区进行了一年二季生产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通过一年二季种植,可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进口苜蓿价格昂贵,采用豆类青贮,提高奶牛饲草蛋白含量,替代进口苜蓿。通过绿色种植,为奶牛提供营养安全的青贮饲料,降低整个产业链成本,提高奶牛饲养整体竞争力。研制出最佳配套关键生产技术,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单位面积土地产出,为牧草产业化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与国内同类技术相比具强有力的竞争能力。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抗逆牧草育种团队拥有黑龙江省“草原学”领军人才梯队,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齐齐哈尔站),国家草品种测试站,黑龙江省草原与牧草育种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牧草育种与种质资源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青贮玉米育种与栽培调制技术创新中心,中美苜蓿联合育种研究中心,中科院草田轮作科学家工作室,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培育具有地方特色优良抗逆牧草新品种,如肇东苜蓿、龙牧801、803、806、807、808、809紫花苜蓿、东北羊草、龙牧1号羊草、龙牧14羊草、龙江无芒雀麦、杜尔伯特扁穗冰草等25个品种。团队现有成员11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3人,博士2人,硕士9人;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黑龙江省高层次D、E类人才3人。团队制定了黑龙江省地方标准及规程30余项,主持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行业专项等项目1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6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
通过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促进项目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就业机会,进一步完善黑龙江省牧草高产高效栽培体系建设,改善优质饲草生产滞后的局面,促进质量效益型畜牧业的发展。本项目实施后,加快了黑龙江省牧草产业发展的进程,通过一年二季生产利用新模式的试验示范,提高饲草产量、质量及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了牧草产业化水平,推广应用组装配套熟化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科学田间管理技术和收获加工技术等,为牧草产业化发展提供可行的生产模式,逐步实现一年二季生产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与国际接轨。进而加快了畜牧业产业化和草业产业化的进程。为黑龙江省西部开展一年二季饲草种植新模式产业化探索出一条可行途径。
技术实施后通过建立禾本科+豆科饲草的轮作模式,及配套生产技术的中试与示范,将对我省生态治理和退耕还草起到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并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通过对燕麦+豆科的轮作模式的建立,减少了对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防止了土地的酸化板结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项目建成后,增加草地碳汇能力,增加地面覆盖度,防风固沙,构建东北生态屏障,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该项技术可提供技术入股、技术服务等转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