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退油进——基于国家粮油安全战略下的油莎豆全产业链开发
成果类型:: 新技术
发布时间: 2023-09-07 15:27:25
从全球食用油消费结构分析,2020年我国食用油消费量位列世界第一,但全国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因此急需性价比高且种植不占用耕地的新型油料作物。而油莎豆具有不与主粮争地(沙化,边际土壤)、不与农民争利的特点,高产高油,是战略性替代油源。2018年科技部农村司在北京召开了油莎豆产业科技创新座谈会,会议提出推广种植油莎豆可至少提供600万吨以上食用油供给量,约占全国食用油市场份额的15%。农业农村部编制的《“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 将油莎豆列入特色油料作物,多次明确提出利用现代育种技术,选育推广高产、高出油率、易采收新品种,集成组装油莎豆绿色高效保护性种植模式。“豫油莎五号”是由团队与河南农科院共同联合选育的油莎豆新品种,这是我国育成的首个高油高产品种(测产可达827kg/亩,出油率约25%)。目前已推广种植到新疆地区,产量明显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加,解决了新疆油莎豆种质资源单一的问题。“玉龙神河”目前正在由团队自主选育,预计年底完成选育。与豫油莎五号相比产量、含油量更占优势、(预计产量可达1000kg/亩,出油率提高到30%)品质更好、适应性更强。预计2025年推广面
食品加工技术优势:先进+独有先进“功能因子稳态保持与靶向递送技术”:工艺成本降低20%,产品营养指标提高10%独有“功能因子分离提取技术”:原料利用率提高50%,榨油产生的豆粕可生产固体饮料,固体饮料中脂肪含量降低20%。关键技术——综合性加工利用通过 膳食多糖-蛋白质-功能因子纳米乳液的制备,技术团队掌握的功能食品创制技术,可实现油莎豆的综合利用,如经过亚临界低温萃取技术分离纯化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莎豆油后以豆粕为原料制备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蛋白质、维生素等功能性营养成分的油莎豆粉。
与河南农业科学院联合研发播种、收获、清洗、筛选、分级等器械,并自主研发新一代林间油莎豆收获机械,打破了油莎豆收获难的困境,有力的推动油莎豆产业化形成。
团队独创 油莎豆“林草间作”栽培模式,“林草间作”种植模式达到5万亩、经济效益高达4000元/亩,累计带动农户增收5000万余元。
团队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达成合作。专家顾问团队:傅廷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油料工程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作物育种"的教学和油料研究工作,对选育高产高出油的油莎豆新品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张新友,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油莎豆工作数年,建立千亩油莎豆示范基地,选育“豫油莎5号,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5项、植物新品种权6项。韩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经济林果试验站站长,从事新疆种植推广工作数年,独创“林草间作”种植模式,指导种植油莎豆,实现增产增收。孙立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工程学院博导,从事食用研发工作,通过膳食多糖-蛋白质-功能因子纳米乳液的制备,提升油莎豆功能因子肠脑靶向递送率。王玉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工程学院教授,从事食品营养功能评价、功能因子作用机制、营养代谢路径、以及对油莎豆健康食品开发等层次的研究与开发工作。郭文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教授,从事机械开发研发工作数年,对改装新型油莎豆收获机械做出重大贡献,推动规模化种植。
带动就业:10万亩油莎豆种植面积,直接解决1500余户就业。累计带动农户增收5000万余元。第三方加工、物流、销售等途径,辐射万人就业。
保障粮油安全、土地安全:油莎豆不占用耕地,适合在沙化,盐碱的边际土地种植,具有保障国家粮油战略安全,全产业链增收富农的综合价值。
生态效益:独特的林草间作种植模式,可以适应新疆沙漠生态循环。植后可改良土壤,平衡盐碱,调节改善局域气候的作用。
物尽其用:油莎豆从地下到地上均可利用,集粮、油、牧、饲于一体的新型绿色经济作物。
经济与社会价值:带领团队成员与当地农户一起种植,扎根基层,实践学习,帮扶农户企业,同民族同志进行深入交流,组织活动,主要形式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以及村干部培训等多种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油莎豆,助力新疆油莎豆产业大力发展。
融资计划——计划出让10%的股份融资4000万元
产品营销及推广(35%):通过广告投放、赞助合作及网红带货等多种渠道,进行线上线下的推广活动,打开产品知名度。
技术研发投入(20%):用于油莎豆采收研发、食品加工技术开发及相关专利购买。
生产设备及产房扩建(20%):用于搭建食品生产流水线及相关场地租赁及建设。
人才引进(15%)
预计流动资金(5%)
公司日常运营(5%)
产品包装设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