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壤土”基质技术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新技术
发布时间: 2023-09-06 16:08:22
“类壤土”技术就是在开采新鲜面(岩土)上模拟两层结构——全风化层(腐殖质层)和强风化层(淋溶层),类似自然界固有的壤土结构。种子的根系在模拟的全风化层(腐殖质层)发芽,穿过强风化层(淋溶层),扎入岩(土)体中,成为类似锚杆的作用(自然山体固有现象)。同时根系对重金属离子阻隔、吸附、削减污染。植被近野生状态,回归了群落的多样性,无需人工管理,自然生长。该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被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组织编制的《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0年)》,是该目录116项绿色技术中唯一的矿山生态治理技术。同时列入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2版)》。
技术解决了73°以下高陡边坡地灾隐患、固土难、水土保持差、植被单一、养护投入大的难题,实现树种在岩石上长出大树,植被自然生长,与周边山体相似度90%以上,无需人工管理、恢复生态系统多样性,新增碳汇。填补了行业的技术空白。技术被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组织编制的《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0年)》以及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2版)》。技术获得权威机构成果鉴定: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成果评价鉴定(中色协科(评)字[2019]第111号),评价为“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成果评价鉴定(中色协科(评)字[2021]第130号)评价为“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获得江苏省新产品新技术鉴定(苏经信鉴字[2018]96号)评价为“国内领先”。该技术获得国家专利5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论文4篇,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技术写入行业团体标准T/CAGHP 050《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设计规范》、地方标准DB43/T 2057《矿山边坡生态恢复技术标准》。
本技术适用于岩质或土质等边坡及高陡边坡,包括露天金属矿山、露天非金属矿山等。该技术在我国五大气候带、八大植被带地区露天矿山边坡均适用。也适用于公路铁路工程形成边坡的治理修复问题、以及河道边坡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美丽乡村、景观绿化提升工程等。适用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技术已用于矿山、盐碱地、土壤污染、沙地变草原、水环境等治理,解决了顽疾问题,成效好,养护期过后无需再管理,成本只有传统技术的80%左右。以自然恢复为主,保持了群落的多样性,新增碳汇。技术和材料的应用实现了:从废弃矿山到风景区,水环境净化湿地、沙漠变草原、矿区农田重金属污染去除,大气环境改善、新增碳汇。
团队负责人张波,水工环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建设工程专业正高级工程师。江苏绿岩生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自然资源部《矿山生态效应与系统修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有色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基地 》副主任;国资委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生态环境绿色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总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发展战略研究院绿色矿山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员;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绿色产业防治联盟 副秘书长;苏州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企业兼职硕士生导师;《矿产勘查》编委会 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协会滑坡与工程边坡分会 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地质学术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国际生态修复协会(SER)会员 认证生态修复师(SER CERP)。作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协会特邀专家,参与标准、方案等评审。
十九年来,技术已成功应用至全国22个省市300多个矿山等生态环境恢复项目(国家示范项目24项),涵盖“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治理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完成近340万平方米的技术应用与工程实践,创造经济收入约61540万元,实现了永久性复绿,取得了显著成果。显著降低矿山综合治理成本,平均下降幅度达25%左右。减少10%以上的土地占压面积。
技术应用的项目经国家权威机构评价:“通过研究,东胶山治理项目可以作为生态修复的标志性样板。东胶山治理项目能够体现我国生态修复技术的先进水平。东胶山治理项目采用类壤土技术具有低成本,短工期,高收益等特点,其可以为我国生态修复事业提供良好的助力,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该技术已成熟应用,且应用效果显著。希望通过技术服务的方式,将技术应用至需要的项目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