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手机装配机器人控制:基于数字孪生的车间交互控制解决方案

手机装配机器人控制:基于数字孪生的车间交互控制解决方案

成果类型:: 新技术

发布时间: 2023-08-25 20:07:49

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方案
方案提交机构:成果发布人| 付蔚 | 2023-08-25 20:07:49

本研究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了一套针对手机装配线的虚拟可视化监控和交互控制系统。系统通过对实际生产线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建模,实现了高保真的三维虚拟环境。运用虚拟实境技术,使操作者沉浸于虚拟环境中,可以自由漫游和交互操作。系统支持多视角切换,对关键工艺进行虚拟跟踪和状况监测。通过虚拟界面,操作者可以直观感知装配线的运行状态,并进行设备的启动、停止等远程控制。本系统极大地增强了对复杂装配线的可视化、可达性和协同性,可实现对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的无缝监控与控制,降低调试难度,提升生产效率。该研究验证了基于数字孪生的虚拟仿真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中的应用潜力。系统充分利用了虚拟仿真和人机交互等前沿技术,具有较高的创新性。下一步工作将进一步优化系统性能,并推进产业应用。

1. 构建高保真的数字孪生虚拟模型,实时反映实际生产线动态通过数据采集和三维重建,精确还原了手机装配线的工艺流程、设备布局、运动规划等细节,实现虚拟模型与实际场景的高度契合。

2. 沉浸式虚拟体验,自由交互操作应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头盔可以身临其境地观察生产线运行,支持多视角切换,实现过程跟踪。通过手柄可以进行虚拟设备的点选、抓取、移动等交互操作。大幅增强用户参与感。

3. 远程监控与控制,降低调试难度虚拟场景直观呈现生产线的实时状态,如设备报警、运动轨迹。通过虚拟界面可以远程对设备进行启动、停止、速度调整等控制。

4. 交互式数字孪生,协同优化生产过程虚拟与实际场景融为一体,支持无缝监控与控制,实现设计、调试和运营的深度协同。极大提升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的可视化、可达性、协同性,降低系统试运行成本。

5. 具备较高的通用性,可推广至其他装配线系统框架和关键技术可迁移至其他工艺过程,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基于数字孪生的车间交互控制解决方案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将为制造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以下是其应用前景的几个关键方面:

1.广阔的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装配制造企业对实现产线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提出了迫切需求。该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实现机器人的虚拟交互控制,满足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需要。

2.降低试产调试成本

应用该解决方案开展虚拟仿真,可以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对整条生产线进行数字化建模和优化,大幅缩短实际装配线的启动和调试时间,降低试产成本。

3.提升产线效率

该方案可以帮助企业优化产线布局和流程设计,针对生产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持续改进,有助于提升产线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4.驱动新模式应用

基于该解决方案,产线还可以引入AR增强现实技术,支持管理和操作人员进行虚拟交互和协同,推动新模式在制造业的应用。

5.提升产品质量

该方案使企业可以事先在虚拟环境发现生产质量问题,有助于减少质量隐患和不合格率,提升产品质量。

6.降低人为错误风险

通过该方案的虚拟仿真训练,可以降低操作人员的作业错误,规避操作的潜在风险。

7.多场景应用拓展

该解决方案可拓展至工业机器人的远程控制、维护检修等多种应用场景,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

工业物联网与网络化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 “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工业物联网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智能仪器仪表网络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得首批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称号和“重庆市杰出青年群体”重点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64人,其中90%的研究人员具有博士学位,拥有国家级人才4名、省部级人才19名。近5年,实验室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得各类省部级奖励1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项、川渝产学研创新成果奖一等奖1项。承担40余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牵头制定传感网测试国际标准和物联网网络层标准技术报告,牵头制定国际国家标准49项(牵头制定国际3项,国家标准10项)。发明专利授权250项(PCT专利12项、美国专利授权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04篇。

1.缩短试产周期

应用该解决方案的数字孪生仿真技术,可以提前在虚拟环境检验产品设计和生产方案,避免无效试错,大大缩短试制周期。按照复杂性,可将新产品试制周期缩短30%以上。

2.降低调试成本

通过虚拟仿真,使实际装配线的启动和调试时间大幅减少,可使生产线调试成本降低40%以上。

3.升产能效率

该方案优化的生产线布局和工艺流程,以及持续改进的闭环机制,可提升产线自动化水平,使产能效率提升20%以上。

4.减少不良品率

基于事先的虚拟仿真验证,可消除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设计和过程隐患,使最终产品的不合格率降低10%以上。

5.降低安全风险

该方案可用于员工的虚拟培训,减少作业错误,降低现场操作的潜在安全风险。

6.拓展新应用场景

该方案可拓展至工业机器人的远程控制、快速编程、智能检修等新应用,拓展解决方案的规模化应用空间。

7.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

该方案代表了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的创新应用,是推动装配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有力举措。

基于数字孪生的车间交互控制解决方案具有广泛的转化潜力和商业价值。为了实现该方案的转化和推广,以下是几种转化方式:

1.技术服务模式

可以通过项目实施的方式,为装配制造企业提供该数字孪生机器人控制解决方案的部署服务。帮助客户实现从虚拟到实际的产线建设。

2.系统集成模式

将该数字孪生机器人控制技术进行集成,与机器人自动化系统进行集成,提供整体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3.联合开发模式

与机器人制造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将数字孪生控制技术应用于新型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实现产学研深度协同。

4.平台化运作模式

构建开放的数字孪生机器人联合仿真平台,吸引相关方加入,形成生态共享商业模式。

***授权运营模式

对该数字孪生机器人控制技术的核心算法、模型等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与授权,实现技术商业化。

6.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该数字孪生机器人控制技术,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储备技术商业化的人才资源。对于成果的转化方向和目标,希望能够实现以下要求:

1.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

通过技术转化,推动装配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进产业智能制造升级。

2.商业化运营

通过技术服务、平台运营、IP运用等方式,实现技术商业化,获得持续收入。

3.强化核心竞争力

专注进行数字孪生核心技术的创新,不断强化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

4.打造产业生态

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平台,吸引更多相关方加入,实现技术规模化应用。

5.推动产学研合作

技术转化可以带动产学研各方的紧密合作,实现技术持续创新。

6.培育人才队伍

围绕数字孪生技术培育相关人才,为技术商业化奠定人才基础。

7.实现自主可控

通过自主研发和运用,减少对国外核心技术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