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建筑评价标准》
成果类型:: 著作权
发布时间: 2023-08-24 14:14:04
为贯彻落实建筑领域碳达峰政策,促进民用建筑绿色低碳转型,降低建筑全寿命期碳排放,根据《关于发布2021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研编计划(第二批)的通知》 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指南共包括8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设计与选材;5.施工与用材;6.使用与维护;7.拆除与处置;8.创新。
本指南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归口管理,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指南自2023年7月20日起实施。
1.系统性:该标准综合考虑了建筑的整体能耗、材料使用、室内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从建筑的整体设计到施工、运营和拆除等全生命周期进行评估,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
2.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该标准鼓励建筑采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3.循环利用和节约资源:该标准强调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和节约资源的原则,鼓励使用环保材料和新型建筑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4. 室内环境质量:该标准关注建筑内部的室内环境质量,包括采光、通风、照明、空气质量等因素,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和办公环境;
5. 数据化管理:该标准引入了数据化管理的概念,通过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和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对建筑能耗和室内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测和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低碳建筑通过采用节能材料、节能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手段,实现建筑能耗的最小化,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低碳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当时全球石油价格飙升,国际社会开始重视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低碳建筑已经成为当前建筑领域的热点话题。在未来的发展中,低碳建筑将会更加注重建筑节能、环保、舒适和健康等方面,倡导“减少污染、降低碳排放、回收再利用、提高可持续性”的理念,推动建筑产业向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本指南适用于民用建筑从设计 与选材、施工与用材、使用与维护、拆除与处置四个阶段全寿命期内的低碳性能评价,包括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应用市场较广泛。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是我国城市领域的国家科技社团和知名智库,在生态、绿色、低碳、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研究发展领域具有明显领先优势。学会聚焦城市生态、社会、经济、文化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培育、示范推广、城市运营为核心,服务城市领域科研工作者和中央、地方决策。通过建立广泛、诚信、有效的全球性创业和科研协作网络,以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培育、示范推广、城市运营为一体的开放性组织网络,富有进取精神和实践经验的领导团队,依托深厚广博的科研资源,凭借多学科专家学者组成的智库,引领集约、绿色、智能、低碳的城镇化。
1..环境保护:低碳建筑评价标准促使建筑业采用更环保、节能的设计和施工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降低碳排放量;
2.节能减排:低碳建筑评价标准要求建筑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注重节能措施,如优化建筑结构、选用高效设备和系统等,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3.资源节约:低碳建筑评价标准鼓励建筑业使用可再生材料和循环利用的材料,减少对有限资源的需求,推动资源的有效利用;
4.健康与舒适:低碳建筑评价标准提倡建筑健康和舒适性,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施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噪音和振动等不良环境因素,提升居住者的居住体验;
5.经济效益:低碳建筑评价标准鼓励建筑业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降低能源消耗成本,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此外,低碳建筑评价标准还可以促进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希望通过技术咨询的方式进行推广。对申请评价方建筑全寿命期进行碳排放分析,并从全寿命期视角,针对全寿命期内各阶段碳排放情况,提出科学可靠措施,进一步优化技术、成本和碳减排效果,旨在强化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等环节的连贯性,确保各项技术措施可以落地、设计碳减排效果可以实现,并形成相应的分析、测试报告,相关管理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