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电缆回收装置及使用该电缆回收装置的电缆回收方法

电缆回收装置及使用该电缆回收装置的电缆回收方法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

发布时间: 2023-08-17 17:05:07

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方案
方案提交机构:天津市滨海新区| 宋学姮 | 2023-08-28 09:37:14
本发明适用于电缆回收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缆回收装置及使用该电缆回收装置的电缆回收方法。电缆回收装置包括输送装置、切割夹紧装置、分离装置,输送装置、切割夹紧装置、分离装置依次设置;切割夹紧装置包括用于夹紧电缆的夹紧部件和用于切开电缆外皮的切割部件,切割部件包括用于形成水刀的水刀装置。上述电缆回收方法采用上述电缆回收装置。本发明提供的电缆回收装置及使用该电缆回收装置的电缆回收方法,其可以高效可靠地实现废旧电缆的自动送料、切割外皮、分离外皮与芯线,自动化程度高,可减少工人数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回收成本,噪声小、避免粉尘污染,电缆芯及、电缆外皮可整段回收,实现了废旧电缆的绿色高效回收目的。
一种电缆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输送电缆的输送装置、用于夹紧并切割电缆外皮的切割夹紧装置、用于将电缆外皮与电缆芯线分开的分离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切割夹紧装置、分离装置依次设置;所述切割夹紧装置包括用于夹紧电缆的夹紧部件和用于切开电缆外皮的切割部件,所述切割部件包括用于形成水刀的水刀装置;所述夹紧部件包括左滑动支架、右滑动支架、左夹紧轮、右夹紧轮、左固定支架和右固定支架,所述左夹紧轮和右夹紧轮之间左右相对设置,所述左夹紧轮转动连接于所述左滑动支架,所述右夹紧轮转动连接于所述右滑动支架,所述左滑动支架滑动连接于所述左固定支架,所述右滑动支架滑动连接于所述右固定支架,所述夹紧部件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左滑动支架和右滑动支架相对运动的夹紧驱动机构;所述夹紧驱动机构包括直线驱动件、左连杆和右连杆,所述左连杆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左滑动支架,所述左连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直线驱动件,所述右连杆的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右滑动支架,所述右连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直线驱动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自然资源的消耗,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尤其是废旧铜资源的回收利用成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项目。目前,我国铜消费量居全球第一,2/3依靠进口,进口铜中废旧铜占一半以上,废旧铜又以废旧电缆(电线)居多(约占2/3),国内电缆用铜总量的1/3以上采用回收铜。另一方面,废旧电缆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废旧电缆的包覆保护层材料,多采用聚氯乙烯(PVC)为主体的含卤素材料,不能在自然条件下降解,造成“白色污染”。但废旧电缆蕴含着巨大的再生资源,回收的PVC不但可以循环再利用,还具有制造燃油、多功能树脂胶等多种用途。因此实现废旧电缆资源的绿色回收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提升了粤港地区及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新工业的建立,成为国际一流的工业研究院。 深圳先进院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以科研为主的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为一体的微型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由九个研究平台,国科大深圳先进技术学院,多个特色产业育成基地、多支产业发展基金、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新型专业科研机构等组成。开展先进技术研究,促进科技发展。信息、电子、通讯技术研究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研究高性能计算、自动化、精密机械研究生物医学与医疗仪器研究相关学历教育、博士后培养与学术交流。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电缆回收装置的电缆回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电缆从所述输送装置处送入,所述输送装置将电缆拉直并向前持续输送,电缆至所述切割夹紧装置时,所述切割夹紧装置将电缆夹紧并通过水刀将电缆的外皮沿轴向切开,电缆至所述分离装置时,所述分离装置间隔动作并将电缆外皮周向切断。本发明提供的电缆回收装置及使用该电缆回收装置的电缆回收方法,其基于高压水射流,可以高效可靠地实现废旧电缆的自动送料、切割外皮、分离外皮与芯线,自动化程度高,可减少工人数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回收成本,噪声小、避免粉尘污染,电缆芯线可整段回收、电缆外皮可整段回收,实现了废旧电缆的绿色高效回收目的。

技术合作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电缆回收装置的电缆回收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将电缆7从输送装置1处送入,输送装置1将电缆7拉直并向前持续输送,电缆7至切割夹紧装置2时,切割夹紧装置2将电缆7夹紧并通过水刀将电缆7的外皮沿轴向切开,电缆7至分离装置3时,分离装置3间隔动作并将电缆外皮周向切断,电缆外皮可成段回收,电缆芯线可整段回收,资源回收率高,经济效益佳。

[0053]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电缆回收装置及电缆回收方法,其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资源回收率高(基本无铜线的损耗)、回收工艺简单且回收成本低、设备柔性可控。

[0054]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